崇祯八年夏,北京紫禁城。
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巨大的《大明坤舆全图》前,目光锐利如刀,凝视着帝国西南那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广袤高原——乌思藏(西藏)。
唐王朱聿键的先行入藏,虽稳住了局面,但藏巴汗政权仍在日喀则负隅顽抗,部分噶举派势力也在暗中活动。
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的军队久战疲惫,且其势力坐大亦非朝廷所愿。
崇祯深知,要真正将西藏纳入帝国有效统治,绝不能仅靠外交斡旋,必须展示无可置疑的军事存在,形成绝对的威慑。
“怀柔必以武德为基。”
崇祯对内阁和五军都督府的重臣们说道,“西藏地广人稀,道路艰险,单一线路进军,易被阻截,亦难震慑全域。当以泰山压顶之势,分进合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则全藏可定!”
一道盖着皇帝玉玺的绝密军令,自北京发出,飞向三个方向:
令安西大都护府(洪承畴):遣精兵一支,自于阗(和田)南下,翻越昆仑山,攻入阿里!
令西宁巡抚(陈奇瑜):集结甘、青精锐,汇合部分归附蒙古骑兵,为中路主力,直捣拉萨!
令云南巡抚(兼督川黔):命石柱宣慰使马祥麟(秦良玉之子)率白杆精兵,自滇西北上,入藏策应!
三路大军,如同三把出鞘的利剑,从西、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刺向青藏高原!
此战略旨在以绝对优势兵力,形成不可逆转的军事合围,彻底粉碎任何潜在的抵抗意志,并为后续的政治安排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把利剑,来自西方。安西大都护洪承畴接到旨意后,立即命令麾下骁将曹变蛟(原御马监武卫营统领,勇猛绝伦,后被调至西征军中立下赫赫战功)率军执行此次艰巨任务。
曹变蛟麾下兵力不多,仅八千精锐,但皆是百战之师。
其中包括两千燧发枪兵,一千山地炮兵(装备轻型佛朗机炮和臼炮),三千擅长山地作战的步兵,以及两千熟悉高原环境的于阗、哈密辅兵与向导。
大军从于阗(和田)誓师出发,南渡喀拉喀什河,开始挑战雄伟的昆仑山脉。
他们选择的路线,是古老的羌塘通道,海拔极高,空气稀薄,风雪无常。
士兵们顶着高原反应,牵着驮运物资的牦牛和骆驼,在悬崖峭壁间艰难前行。
“兄弟们!翻过这座山,就是藏地阿里!陛下在看着我们,大都护在等着我们的捷报!爬也要爬过去!”
曹变蛟身先士卒,激励着部队。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付出了减员数百的代价后,明军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阿里高原上。
此时的阿里,由一些小土王和寺庙分散统治,防务空虚。
明军迅速攻克了古格王朝的故地札布让以及普兰等要地,兵锋直指日喀则西部。
“明军从新疆打过来了!”
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后藏,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曹变蛟的西路军,成功地从最意想不到的方向,撕开了西藏的防线。
第二把,也是最核心的一把利剑,是来自东方的中路主力。
此路由西宁巡抚陈奇瑜亲自统帅,兵力最为雄厚,高达三万五千人。
其中包括:
一万两千名来自甘肃、青海的新练燧发枪兵;
八千关宁铁骑(适应高原环境训练后);
五千河湟义从骑兵(由归附的蒙古、藏族部落组成);
以及一千名炮兵和九千名后勤辅兵。
大军自西宁誓师出发,沿湟源、青海湖一线,踏上传统的入藏官道(唐蕃古道)。
沿途,他们得到了刚刚归附的和硕特蒙古各部的向导和物资支持,进展相对顺利。
陈奇瑜治军严整,大军浩浩荡荡,旌旗遮天。
他们的目标明确:拉萨。沿途土司、头人望风归附,提供乌拉差役(物资劳役)。
大军经过那曲时,与唐王朱聿键的使团汇合,获得了最新的拉萨情报。
面对这支装备精良、规模庞大、并代表着中央王朝正统的军队,拉萨的噶厦政府(由固始汗和格鲁派联合组建的临时机构)内部主和派彻底占据上风。
未等明军抵达,便已派出使者,携带哈达和礼物,前往迎接,表示恭顺。
第三把利剑,来自南方。
石柱宣慰使、指挥使马祥麟接到云南巡抚陈奇瑜转来的圣旨后,立即集结了五千白杆兵精锐,并汇合丽江木府提供的两千纳西族弩兵和三千辅兵,共一万人马,从云南丽江出发。
南路军的路线最为险峻,需要穿越横断山脉的万丈深渊和湍急江河,气候变幻莫测。
但白杆兵素以山地战闻名天下,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经中甸(香格里拉),过奔子栏,渡过金沙江,一路北上,进入了西藏东南的林芝(工布地区)。
他们的到来,有效地震慑了西藏东南地区(如波密、工布)可能存在的离心势力,并与来自东面的中路主力形成了战略呼应,确保了明军对全藏东南一角的控制。
崇祯八年秋,明军三路大军,如期实现了对西藏的战略合围。
曹变蛟的西路军,虎视眈眈地驻扎在阿里和日喀则西部。
梅之焕的中路主力与唐王朱聿键的使团,兵临拉萨城下,军容壮盛。
陈奇瑜、马祥麟的南路军,控制了林芝等地,保障了侧翼。
在如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固始汗率先表示臣服,他深知已无法与明朝抗衡。
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也再次上表,恳请“大皇帝陛下怜悯众生,早日息兵罢战,接受西藏僧俗的归顺”。
仍在日喀则困守的藏巴汗丹迥旺波,见大势已去,外无援军,内无斗志,最终在崇祯八年十月,开城向城外的明军投降。
至此,大明王师以三路并进之势,未经历大规模血战,便成功地完成了对西藏全境的军事控制。
崇祯八年冬,陈奇瑜、曹变蛟、马祥麟三将在拉萨城外胜利会师。
唐王朱聿键在布达拉宫前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
固始汗、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以及投降的藏巴汗(被押往北京)的代表,共同向大明皇帝的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
崇祯皇帝接到捷报,下旨:
在拉萨设立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陈奇瑜暂领都指挥使。
在日喀则、阿里、林芝等地设立卫所,屯驻军队。
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四世班禅为 “大明护国弘教禅师”,确认其宗教领袖地位,但规定“政教分离,兵民分治”。
册封固始汗为 “大明遵文行义承教护国汗”,但其权力被严格限制于青海,西藏军政大权收归朝廷派遣的驻藏大臣(由文官担任)和都指挥使。
日月浪涛旗,终于飘扬在了世界屋脊之上。
大明帝国通过这次宏大的多路进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将西藏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的疆域格局。
帝国的西南边陲,至此彻底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