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未曦,晚星医馆后院的药圃已是一片忙碌。余晚星身着素色布裙,指尖捏着一株带露的金银花,向身旁的许月细细讲解:“你看这金银花,初开时洁白如银,盛放后金黄似金,故而得名。它性微寒,味甘,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是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许月凝神细看,将金银花的形态、气味牢牢记在心里,又伸手轻轻触碰花瓣,感受着细微的纹理:“娘,那它和蒲公英的药性有什么区别呢?”
“问得好。”余晚星赞许地点头,顺手摘下一株蒲公英,“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清热解毒之力更强,还能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尤其适合疮痈肿毒、湿热黄疸;而金银花的疏散之力更优,多用于外感风热之症。学医要学会对比,才能灵活运用。”
这是许月正式拜师后的第三日,余晚星的教导从识药辨性开始,循序渐进。她带着许月走遍药圃,每一种草药都亲自采摘、讲解,从形态、气味、性味归经到主治功效,无一不细致。许月聪慧过人,不仅能快速记住每种草药的特征,还会主动提问,将不同草药的药性对比记忆,进步神速。
识药的基础打牢后,余晚星便开始传授制药之术。医馆的炮制室里,青石案台上摆放着碾药杵、药筛、瓷碗、药罐等工具,余晚星先从最简单的捣药、过筛教起。
“捣药时要力道均匀,既要将草药捣细,又不能破坏其药性。”余晚星手持木杵,示范着捣制甘草,“你看,甘草质地坚实,需先切成薄片,再慢慢捣成粉末,过筛后去除粗渣,才能用于配药。”
许月学得格外认真,接过木杵小心翼翼地尝试。起初力道掌控不佳,要么捣不碎,要么用力过猛溅出药末,余晚星在一旁耐心指导:“手腕用力,腰腹辅助,节奏要稳。”她手把手纠正许月的姿势,感受着女儿掌心的力道,一点点调整。
几轮练习下来,许月渐渐找到了窍门,捣出的甘草粉末细腻均匀,过筛后几乎没有粗渣。余晚星看着她额角渗出的细汗,递过一方手帕:“制药最忌浮躁,心要静,手要稳,才能做出合格的药剂。”
接下来,余晚星开始传授简单的膏剂制作——薄荷清凉膏。她先取晒干的薄荷,用碾药杵捣成细粉,又取出适量蜂蜡、芝麻油倒入小铜锅中,置于文火上慢慢熬煮:“蜂蜡要化开,却不能煮沸,否则会破坏其滋润之性。芝麻油要熬至微沸,再加入薄荷粉,快速搅拌均匀。”
许月屏息凝视,将每一个步骤都记在心里。待蜂蜡与芝麻油完全融合,余晚星示意许月加入薄荷粉:“动作要快,搅拌要匀,让薄荷粉充分融入油脂中。”
许月依言而行,小手快速搅拌着锅中的混合物,薄荷的清香随着热气弥漫开来。她专注地看着锅中的膏体逐渐变得浓稠,颜色也渐渐转为淡绿色,心中满是期待。
“火候到了,快倒入瓷盒中冷却。”余晚星提醒道。
许月连忙将熬好的膏剂倒入早已备好的瓷盒,动作虽略显生疏,却有条不紊。待膏剂冷却凝固,一抹清新的薄荷绿映入眼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与余晚星之前制作的别无二致。
“娘,我成功了!”许月欣喜地举起瓷盒,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余晚星拿起瓷盒仔细查看,膏体细腻均匀,气味纯正,满意地点头:“不错,第一次就能做出这样的清凉膏,已经很好了。不过还要注意,薄荷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日后配药时一定要谨记辨证施治。”
许月认真点头,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此后几日,她越发刻苦,每日天不亮便到炮制室练习,从捣药、过筛到熬膏、制丸,每一种技巧都反复练习。余晚星也始终陪伴在侧,耐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没过多久,许月便能独立完成多种简单药剂的调制。她能根据药方准确称量草药,熟练地捣粉、过筛、熬煮,制作出的薄荷清凉膏、金银花茶、川贝雪梨膏等药剂,不仅形态、气味合格,疗效也十分显着。
这日,一位村民带着年幼的孩子前来就诊,孩子被蚊虫叮咬后皮肤红肿瘙痒,哭闹不止。许月主动上前,取出自己制作的薄荷清凉膏,轻声说道:“阿姨,这是我做的清凉膏,涂抹在红肿处,能缓解瘙痒。”
她小心翼翼地用棉签蘸取少量清凉膏,轻轻涂抹在孩子的皮肤上,动作轻柔细致。孩子起初还在哭闹,涂抹后不久便停止了哭闹,小手不再抓挠红肿处。村民见状,连连道谢:“许姑娘的医术真不错,这清凉膏真管用!”
许月闻言,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转头看向余晚星,眼中满是成就感。余晚星看着女儿的成长,心中满是欣慰,她走上前,轻轻拍了拍许月的肩膀:“月儿,你做得很好。记住,制药是为了救人,每一份药剂都承载着患者的希望,无论何时都不能马虎。”
许月重重点头,心中更加坚定了学好医术的信念。她知道,自己的制药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复杂的制药技巧和医理知识等待着她去学习。但她充满了信心,因为有母亲的言传身教,有自己对医道的热爱与执着。
夕阳西下,炮制室里的草药香与晚霞交织在一起,许月仍在认真地整理制药工具,回忆着今日所学的知识。她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专注,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成为一名优秀女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