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乐节宣称要设立“最佳人机共创作品奖”的消息一传开,立马就在整个音乐圈炸了锅。
这一决定可不得了啊,不但冲破了传统音乐创作的条条框框,还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争论。
胡逸就站在展厅的门口呢,他手机屏幕上的那条消息,就好像还在那蹦跶似的。他深吸了一口气,眼睛就瞅着眼前被灯光照得通亮的舞台。
刚结束的情绪互动系统测试那可是相当成功,可谁能想到呢,这会儿啊,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悄地冒头呢。
“他们真的想把这个奖弄进正式评选里去?”张老师皱着眉头看着新闻报道说,“AI写歌?还得给它颁奖?这不是等于承认它是创作者了吗?”
“不能说‘它’,得说‘他们’。”胡逸纠正道。
李教授主持的圆桌论坛很快就开始了,论坛的主题就是:“AI应被看作是合作者而不是工具吗?”
会议室里的气氛那叫一个紧张啊,各地来的音乐评论家、作曲的、制作的,还有科技公司的代表都凑到一块儿了,这争论啊,是越来越激烈。
“AI没有感情,它根本就不明白啥是悲伤、啥是爱、啥是失落。”一位上了年纪的古典音乐家说话的调门可高了,“创作这事儿啊,说到底就是人类之间的情感共鸣,可不是算法堆出来的。”“但是啊,你们可不能不承认,AI都已经能写出特别惊艳的旋律了呢。”钱博士很冷静地回答道,“它的存在可不是为了把谁取代了,而是来帮忙的呀。就好比钢琴不会把演奏者给替换掉,AI也不会把创作者给顶替喽。”
轮到胡逸说话的时候,整个场子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我以前啊,就是个失败者呢。”他慢悠悠地开了口,那语气可坚定了,“我五音不全的,根本就没人乐意听我唱歌。不过呢,我得到了一个歌词系统,就靠着这个系统,我才能从啥都不懂开始学音乐创作。这个系统可帮了我大忙了,它能帮我分析旋律是咋构成的,还能弄出些灵感小片段,就连修改歌词它都能搭把手呢。它可是我刚开始搞创作时的伙伴啊。”
他停了停,眼睛向四周看了看。
“要是那时候有人跟我说,这个系统就只是个工具,不值得去尊重,那我呀,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了。所以我就觉得啊,如果咱们认可它做出的贡献,那就得尊重它。”
这一下,现场就像炸开了锅一样。
张老师在角落里坐着,好长时间都没吭声。
他本来对AI协作这种事儿是持怀疑态度的,可是呢,他亲眼看到有一首靠着AI帮忙才完成的乡村民谣,一下子就登上了排行榜的第一名,而且在各个电台都不停地播放呢,打这以后,他的想法就开始变了。
“也许……这东西确实不该被不当回事儿啊。”他最后小声地嘟囔了一句。另一边呢,钱博士他们团队弄出了第一份有关“人机共创”的白皮书。这白皮书里建议搞一个“人为主导,AI标注”的署名办法,还说要设立一个“AI创作伦理委员会”呢。
钱博士在发布会上讲:“咱不能一股脑儿地就去拥抱技术,可也不能啥都不管就排斥它。咱们得弄出一套规则来,好让AI真的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力量,而不是制造混乱的源头。”
胡逸呢,他自己把这份白皮书交到行业协会那儿去了,就给人家当作制定行业标准的参考。
他心里还默默对自己说:“这才只是个开头呢。”
可谁能想到啊,就在大家都觉着这场讨论差不多要结束的时候,小王偷偷地开始了一项新的测试。
小王在后台捣鼓设备呢,眼睛里闪着那种特别执着的光。
他心里想:“我就想弄明白,到底有多少人能分得清啥是纯粹的人类创作,啥是纯粹的AI创作,还有啥是人机共创的作品呢。”
他准备了三组没写名字的作品,打算在下一场内部评审会的时候,搞个盲测播放。
不过呢,他对外啥细节都没说,就留了句挺有深意的话:“这旋律的未来啊,可不能光咱们说了算。”然后呢,这就成了下一章悬念的开端啦——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创作者呀?
匿名测试的结果一公布出来,整个评审厅一下子就安静了一小会儿。
六成多的听众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哪首作品有AI参与创作呢。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有好些评审直接就说:“这曲子感情可太丰富了,比有些人类创作者写出来的还打动人呢。”
小王在后台站着,瞅着大屏幕上那些跳来跳去的数据,嘴角就那么微微地翘了一下,似笑非笑的。
“哎呀,咱们好像走得太过头了。”他小声地自己跟自己嘟囔着,“都走到让咱们自己都开始寻思,啥是‘人’,啥是‘机器’的地步了。”
胡逸在舞台边上站着,听着周围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心里头却突然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空落落的感觉。
他本来想着系统因为任务完成了会给他个新奖励呢,结果等那熟悉的提示音响起来的时候,他反倒有点不安了。
【检测到这个行业对AI音乐协作模式总体的认可度达到了86%,现在任务完成的进度是:5\/5】
【任务目标已经完成了,正在发放奖励——解锁“人机共创·灵感共鸣”这个专属能力】
他还没顾得上看这个新功能到底是啥内容呢,就被张老师给拽到一边儿去了。“胡逸啊,你刚刚在台上讲的那些话,可让我琢磨了不少事儿呢。”张老师的声音低低的,但是特别诚恳,“我以前啊,老觉得音乐这玩意儿的灵魂那肯定是专属于咱们人类的。可现在呢……我都开始对这想法犯嘀咕了。”
胡逸瞅着张老师那满是岁月沧桑的眼睛,慢慢地点了点头,说:“我也在心里打鼓呢。我不是对AI有啥疑问,我是在琢磨咱们一直以来对‘创作’这个事儿的理解是不是有偏差。”
他俩就不再吭声了,就那么静静地瞅着舞台上的播放屏幕。
屏幕上啊,正在回放三组作品的旋律片段呢,这些片段搅和在一起,也没个署名,就好像一场静悄悄的审判似的。
有的人看了AI创作的作品里的“情感表达”,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可也有的人呢,对着一首完完全全由人类创作的歌曲,却特别冷淡,没什么反应。
这事儿可把所有人的认知都给搅乱了。
李教授主持的后面那个圆桌会议还接着开呢,会议的主题也变了,变成了:“当AI有了‘情感模仿力’之后,人类是不是还得死死地把艺术创作的话语权攥在自己手里啊?”
这一下争论可就更激烈了,都快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冲突了。
有一拨人觉得AI就只能是个工具,不能给它“作者”这个名分;另一拨人却主张呢,既然AI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动,能引起共鸣,那就应该让它正儿八经地进到创作体系里来,甚至还得给它单独设个奖呢。钱博士可是铁了心地站在后面那种观点那边儿,还冒出来一个特胆大的想法:“说不定啊,咱们得重新给‘创作’这个事儿下个定义了。这创作啊,不能再算是只有人才能干的事儿了,得看成是一种能跨过智能界限的情感交流呢。”
就这么一句话,就像往湖水里扔了块石头似的,在这个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胡逸呢,就没再吭声了。
天儿越来越黑了,论坛也结束了,人都走光了,就他还在那灯光昏昏暗暗的舞台上站着呢。
他耳朵里还一直回响着那些歌词,就是那些他以前一直觉得只有人才能写出来的、满是情感的歌词。
“咱们教会机器去听人心里想啥的时候,到底是谁在真的创作啊?又到底是谁在真的听呢?”
这时候他的手机震了一下,系统界面就自己弹出来了。
【灵感共鸣能力已经被激活了,想不想试着融合一段不知道的旋律啊?】
他眼睛盯着屏幕看了老半天,最后轻轻地按了下“确认”。
紧接着,一段他从来都没听过的旋律就慢慢地在他脑袋里冒出来了,这旋律又温柔又悲伤,可还带着希望呢,就好像是从另外一个世界传过来的歌声一样。
这可不是系统随便生成的那种普通旋律。
这是一种正在冒头的新玩意儿。
是属于未来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