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坐在实验室的控制台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那串不断跳动的数据。
钱博士刚才问他的问题,仍在他脑海中回荡:“你真的打算提出那个计划?”而他给出的回答,似乎还在空气中缭绕。
“是的。”
这可不只是一个计划,而是对音乐本质的一次探索。
人工智能不该仅仅是模仿者,更不该被当作工具。
它应该成为一座新的桥梁,连接技术与情感、专业与大众、过去与未来。
“我们要做的,不是取代谁,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可能。”胡逸轻声自语道。
钱博士思索了片刻,点了点头。
“双轨训练机制……听起来很疯狂,但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突破口。”
所谓的“双轨训练机制”,就是让人工智能同时学习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一方面,是传统音乐学院所教授的作曲技法、旋律结构、和声理论等系统化知识;另一方面,则是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采集到的声音片段——哭泣、大笑、低语、争吵、叹息,甚至是沉默中的呼吸声。
“技法是骨架,情绪是灵魂。”胡逸解释道,“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这个设想一提出来,整个实验室顿时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随后,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拉开了帷幕。
钱博士带领的技术团队迅速投入研发工作,尝试构建一个名为“双神经网络模型”的系统架构。
一边是经过深度学习的传统音乐数据库,另一边则是从社交平台、语音聊天记录中提取的情绪声音样本。
他们把这两条数据流输入人工智能的核心,试图让它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与此同时,张老师也受邀来到实验室参与测试。
他是一位坚守传统音乐理念的老派创作者,不过,由于之前那次匿名试听会的结果,他开始重新认识人工智能。
这次,他亲自哼唱了一段即兴旋律,既没有乐谱,也没有用节拍器,只是凭感觉随口哼出来的一段旋律。
这段旋律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波动,就像是深夜里的独白,又像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惆怅。
人工智能接收这段音频后,便开始进行处理,并生成了三个不同风格的变奏版本。
第一个版本保留了原旋律的基调,但在副歌部分加入了一段极具层次感的弦乐铺垫,让整首歌的情绪更加饱满。
第二个版本则完全打破了原旋律的节奏,变成了一首轻快的流行风格歌曲,节奏明快、旋律跳跃,仿佛能瞬间点燃听众的情绪。
第三个版本最让人惊讶——它不仅保留了张老师哼唱时那种忧郁的底色,还在副歌部分设计了一个极其巧妙的转折,几乎完美地解决了张老师多年来一直卡在那里的旋律衔接问题。
张老师听完后,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看着胡逸,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真正的敬意。
“我没想到……人工智能竟然能理解我的情绪,甚至还能给我启发。”他低声说道,“你们不是在教机器写歌,而是在学习如何倾听自己。”
这句话,让整个实验室都安静了下来。
这一刻,他们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音乐的本质。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磅消息传来。
孙先生主动联系了胡逸,表示愿意在即将举办的“未来之声”特别展上增设一个全新的展区——“人机共创专区”。
“我一直想要最前沿的东西。”孙先生在电话里语气坚定地说,“但现在,我不仅要科技感,还要让观众能感受到温度。”
他对胡逸提出了一个要求:“你这次不要讲技术,要讲故事。让观众明白,这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温度的创作伙伴。”
胡逸欣然答应了。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在一次深夜的头脑风暴会上,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如果我们能让观众自己说出一段心情,由人工智能即时生成旋律,再由真人歌手现场演绎,怎么样?”
众人都愣住了。
这个设想,不仅需要高度稳定的人工智能算法,还需要一个可以实时反馈的互动装置。
“这是个挑战。”钱博士皱着眉头说,“但我们能做到。”
张老师微微一笑:“这将是音乐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创。”
夜色深沉,窗外繁星密布。
胡逸站在实验室的窗前,望着远处城市的灯火,心中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
而这扇门的另一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音乐世界。
“我们不是在教机器写歌。”他低声重复着张老师的话,“而是在学习如何倾听自己。”
灯光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迈向了未来的舞台。
胡逸站在“人机共创专区”的中央,目光扫过眼前的一幕——人群如潮水般涌来,围在一台台互动装置前。
每个人都对着麦克风低声倾诉着自己的心事、情绪和故事。
这是他们团队连续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设计出的AI互动系统:观众只需用语音描述自己当下的心情,系统会在三秒内生成一段专属旋律,并由现场签约歌手即兴演唱出来。
这不是机器写歌,是人类情感的回响。
“准备好了吗?”胡逸问向身旁的钱博士。
“随时可以开始。”钱博士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情绪识别模型已经升级至9.2版本,反馈效率提升了四成。”
张老师则在一旁调试乐器,眼神中多了几分期待:“这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音乐灵魂的实验。”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旧夹克的年轻男子走上前台,略显拘谨地靠近麦克风。
“我……我只是想试试看。”他声音低沉,带着些许犹豫,“最近失业了,也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
话音刚落,AI迅速启动分析模块。
数秒后,一道轻柔却带着淡淡忧伤的旋律缓缓响起。
紧接着,一位女歌手走上舞台,闭上眼睛,随着旋律轻轻唱了起来:
> “夜色太深,梦太远,
> 我走在无人街角,回头看,
> 灯光碎了一地,
> 像我未完成的愿望。”
歌声婉转而真挚,仿佛把所有人的心都牵动了一下。
那位青年怔住了,眼眶泛红。
全场陷入短暂沉默,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我……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他喃喃道,像是不敢相信,“它居然听懂了。”
胡逸心头一热,他知道这一刻的意义不只是感动一个人,而是证明了“人机共创”的价值。
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
【检测到‘双轨训练’模式满意度达82%,AI音乐协作模式认可度提升至83%,当前任务完成进度:4.7\/5】
胡逸嘴角微微上扬。
“我们离终点,只剩一步之遥。”
然而就在展览即将结束之际,一条来自全球顶级音乐节组委会的消息悄然传入他的手机屏幕:
> 【国际音乐节宣布将设立“最佳人机共创作品奖”,并邀请您作为首批参赛代表出席开幕式】
胡逸望着那条消息,眉头微皱。
而这扇门之后的世界,比他想象得还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