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坤庙乐章之六
昭 升
礼部尚书昭文馆学士薛稷作
阳灵配德,阴魄昭升。尧坛凤下,汉室龙兴。伣天作对,前旒是凝。化行南国,道盛西陵,造舟集灌,无德而称。我粢既絜,我醴既澄。阴阴灵庙,光灵若凭。德馨惟享,孝思烝烝。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祭祀活动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与天地神灵、祖先先辈沟通的神圣仪式,承载着民族的信仰、情感与文化传承。薛稷的这首《阳灵配德》,作为一首与祭祀相关的诗作,以其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庄严肃穆且充满神圣感的祭祀图景,深入地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独特魅力。
生僻字注音
1. 旒(liu):古代旗帜或冠冕上的飘带。
2. 粢(zi):古代祭祀用的谷物。
3. 醴(li):甜酒,多用于祭祀。
4. 烝(zhēng):此处意为美盛、热气升腾,形容孝思浓厚。
注释
1. 阳灵配德,阴魄昭升
? 阳灵:指日,象征天或帝王的德行。
? 阴魄:指月,代指地或女性的阴柔之德。此句赞阴阳调和,德行昭显。
2. 尧坛凤下,汉室龙兴
? 用“尧坛”“汉室”典故,喻帝王如尧舜般贤明,王朝如汉世般兴盛。
3. 伣(qiàn)天作对,前旒是凝
? 伣天:顺应天意。前旒:帝王冠冕前的珠串,代指帝王威仪。
4. 化行南国,道盛西陵
? 赞德政教化推行于南方,道德兴盛如西陵(代指贤后居所)。
5. 造舟集灌,无德而称
? 造舟:连船为桥,典出《诗经》,喻婚姻和谐;“无德而称”谓德行之高难以言表。
6. 我粢既絜,我醴既澄
? 祭祀的谷物洁净,甜酒清澈,表虔诚之心。
7. 阴阴灵庙,光灵若凭
? 肃穆的宗庙中,仿佛有神灵凭依。
8. 德馨惟享,孝思烝烝
? 唯有德行如馨香能感通神灵,孝思美盛不绝。
译文
阳气之灵匹配德行,阴柔之魄昭然升显。
如尧帝祭坛有凤来仪,似汉室初兴龙腾中天。
顺应天意缔结婚姻,帝王冠冕前旒庄严。
教化风行南国大地,道德隆盛西陵之畔。
连舟成桥汇聚灌水流,这般美德难以尽言。
我们的谷物洁净无瑕,我们的甜酒清澈甘甜。
阴森肃穆的灵庙之中,仿佛有神灵光辉临现。
唯有德馨能让神灵歆享,孝思美盛永续绵绵。
说明:此为祭祀或颂德之作,通过阴阳、典故、祭品等意象,歌颂帝王德行、王朝兴盛与孝道虔诚,语言庄重典雅,多用比兴手法。
诗的开篇“阳灵配德,阴魄昭升”,宛如奏响了一曲宏大祭祀乐章的序曲,瞬间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神秘而庄重的祭祀场景之中。“阳灵配德”,“阳灵”在古代文化观念里,常被视为光明、正义与阳刚力量的象征,它代表着天地间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配德”则强调这种阳灵与高尚的德行相互匹配,描绘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在祭祀的语境下,这体现了人们对祭祀活动神圣性的深刻认知,只有德行高尚之人,才能与阳灵相通,进行这场庄重的祭祀仪式,从而获得神灵的庇佑与福泽。这种对阳灵与德行关系的阐述,不仅体现了祭祀的神圣与庄重,更反映出古代儒家思想中对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祭祀中与神灵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实现人神和谐。“阴魄昭升”,“阴魄”通常指代月亮或夜晚的阴气,与“阳灵”相对应,构成了古代阴阳学说的基本元素。“昭升”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阴魄缓缓上升的动态画面,仿佛夜空中的明月逐渐升起,散发出柔和而神秘的光芒。这一描写不仅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更暗示了阴阳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在祭祀中,阴阳的平衡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它象征着宇宙秩序的和谐稳定,只有阴阳和谐,祭祀才能顺利进行,神灵才能感受到人们的诚意,进而赐予福祉。此联开篇点明祭祀的开始,通过对阳灵与阴魄的精妙描写,为整个祭祀场景奠定了庄重与神圣的基调,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肃穆气息,感受到祭祀仪式的神圣庄严。
颔联“尧坛凤下,汉室龙兴”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将祭祀与古代圣王的伟大功绩紧密相连,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的庄重氛围。“尧坛凤下”,尧,作为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被后世尊为圣王,他的品德和功绩被千古传颂。“尧坛”,是祭祀尧帝的神圣场所,象征着对先贤的敬仰与缅怀。“凤下”描绘了一幅祥瑞的景象,传说凤凰是一种神鸟,它的出现被视为吉祥与美好的象征。凤凰降临在尧坛之上,不仅彰显了尧帝的圣德感召了神鸟,更寓意着祥瑞降临人间,为祭祀活动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美好的色彩。这一景象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圣王的伟大功绩,以及他们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暗示了祭祀活动的重要意义,它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祈愿。“汉室龙兴”,以“龙兴”来形容汉室的兴起与繁荣。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皇权与威严的象征,代表着强大的力量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汉室的兴起,如同巨龙腾飞,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态势。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体现了汉室的繁荣与强大,更将祭祀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祭祀活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古代,祭祀被视为国家大事,它不仅是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更是对国家命运的祈福与守护。此联通过引用尧坛凤下和汉室龙兴这两个历史典故,将祭祀与古代圣王的功绩紧密结合,使祭祀的庄重氛围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祭祀活动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颈联“伣天作对,前旒是凝”将视角聚焦到祭祀的具体场景和仪式细节上,深入刻画了祭祀的庄重与神圣。“伣天作对”,“伣”有如同、好比之意,“作对”表示与天相配。在古代,天子被视为上天的代表,肩负着治理天下、祭祀神灵的重任。这里的“伣天作对”表达了祭祀者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祭祀是一项与天相通的神圣行为,必须庄重严谨,以体现对神灵的敬畏和对上天的尊崇。这种与天相配的庄重感,不仅体现了祭祀的神圣性,更反映出古代封建统治下,天子的权威与祭祀仪式的紧密联系,祭祀成为了维护皇权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前旒是凝”,“前旒”指的是古代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在祭祀等重要仪式中,帝王头戴冕冠,前旒随着帝王的动作轻轻晃动。“凝”字描绘出前旒凝聚不动的瞬间,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性,更通过对帝王形象的刻画,突出了祭祀活动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帝王作为祭祀的主持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前旒的凝固定格了祭祀仪式中那庄重而神圣的一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祭祀现场的肃穆与庄严。
尾联“化行南国,道盛西陵”将诗歌的主题进行了升华,从对祭祀场景的描绘转向对祭祀意义的深入探讨。“化行南国”,“化”指教化,“行”表示施行、传播。通过“化行”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教化在南国广泛施行的景象。在古代,祭祀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传播道德、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祭祀活动,人们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美德,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播到各个地方,使更多的人受到教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化行南国”体现了祭祀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它让南国的人们在祭祀的熏陶下,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展现了祭祀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道盛西陵”,“道”指道义、道德,“盛”表示兴盛、繁荣。“道盛西陵”以“道盛”形容西陵的道义兴盛,体现了西陵地区在祭祀文化的影响下,道德风尚良好,社会秩序井然。西陵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在这里,祭祀活动的开展使得道义得以弘扬,人们遵循着道德准则生活,社会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祭祀对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更表达了对祖先或神灵的敬意与祈福。人们相信,正是祖先和神灵的庇佑,才使得道义得以兴盛,社会得以繁荣,因此在祭祀中,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感恩之情,祈求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此联通过对南国与西陵的描写,将祭祀的庄重与神圣进一步升华,展现了祭祀在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寄托方面的重要价值,使读者深刻领悟到祭祀活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积极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