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二十五年春,南京城外,逆向工程研究所内人头攒动。朱雄英身着便服,在科学院院士徐光启和研究所所长黄炳坤的陪同下,快步走向试验场。
\"陛下,今日我们将见证一个历史性时刻。\"黄炳坤语气中难掩激动,\"这台蒸汽机,从设计到铸造,全部由我大明工匠独立完成。\"
试验场中央,一台崭新的蒸汽机静静矗立,周围是忙碌的技师们。机器虽不如西方产品精致,却透着一股质朴的坚固感。锅炉下方,炉火已经燃起,水蒸气渐渐在管道中积聚。
朱雄英仔细端详着这台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机器:\"这与西方产品有何差异?\"
\"回陛下,我们的蒸汽机在效率上约为西方同类产品的七成,重量稍重,但更适合本土原材料特性。\"黄炳坤解释道,\"最重要的是,它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握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随着总工程师一声令下,助手拉动阀门,积蓄的蒸汽猛然释放。机器轰然作响,巨大的活塞开始上下运动,带动传动轴旋转。一开始,机器运转略显生涩,发出些许杂音,但很快便进入了稳定状态。
\"成功了!\"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朱雄英的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这台蒸汽机虽比不上西方最先进的产品,却是大明自主创新的重要里程碑。他走上前,亲手抚摸着机器微热的外壳,沉声道:\"这不仅是一台机器,更是我大明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
转身面对研究团队,朱雄英郑重宣布:\"即日起,拨付黄金五百两作为团队奖励。同时,提拔总工程师李明为工部侍郎,负责全国蒸汽机技术推广工作。\"
随后几日,朱雄英又前往杭州船厂,见证了一艘新型钢制舰船的下水仪式。这艘命名为\"自强号\"的船只,采用了改良的钢铁冶炼技术,船体强度远超传统木质船只,并配备了简易蒸汽动力辅助系统。
\"此船下水后,将进行沿海试航。若效果良好,来年将批量建造,用于海防和远洋贸易。\"船厂总管陈怀信向朱雄英汇报道。
朱雄英满意地点头,登上甲板巡视一周后,在船舷边驻足良久,远眺东海方向:\"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时,我大明船只称霸海洋。今日,我们要重拾这份荣光。\"
\"自强工程\"实施一年多来,不仅在重工业领域取得突破,轻工业发展也初显成效。苏州一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年轻工程师赵明远,通过改良传统织布机结构,使效率提高了三成,且操作更为简便。这一发明迅速在江南织造业推广,为纺织业带来了新生机。
回京后,朱雄英在太和殿召见了赵明远,亲自授予他\"工艺创新银奖\"和二品技术官衔,破格提拔他为明德学堂工艺学教习。
\"陛下,臣只是在前人基础上做了些微改进。\"面对皇帝的褒奖,赵明远谦虚地说。
朱雄英欣赏地看着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是千千万万像你这样的创新之士,才能汇聚成大明自强的洪流。望你再接再厉,为国家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然而,\"自强工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同一时期,朱雄英也收到了不少失败的报告。南京矿冶研究院尝试提高钢铁纯度的多项试验接连失败;杭州制瓷研究所研制高温陶瓷绝缘材料的项目因技术难题停滞不前;而投入巨大的玻璃制造工艺改良,成果却远不及预期。
更棘手的是,巨额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与有限的产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户部尚书张诚在一份奏折中直言不讳:\"'自强工程'一年来已耗费白银三十余万两,然实际收益不足五万两,如此投入与产出比例,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
这份奏折得到了朝中一些保守派大臣的响应。礼部尚书李廷机更是在朝堂上公开质疑:\"西方技术研发需经数百年积累,我朝欲一蹴而就,恐有揠苗助长之嫌。不如将这些资金用于民生改善,或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面对质疑声浪,朱雄英在内阁会议上力排众议:\"科技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当年西方也经历过漫长的探索与积累。我大明若畏难而退,只会永远落后于人!\"
他拿出一份亲自拟定的《十年追赶计划》:\"从今日起,'自强工程'将按照这份计划有序推进。计划明确了三个阶段性目标:三年内实现关键工业设备本土化生产;五年内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西方水平的八成以上;十年内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或并驾齐驱。\"
为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朱雄英提出了四项配套措施:一、设立科研项目评估制度,定期淘汰不具前景的项目;二、将科研经费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两部分,前者注重长远,后者求快见效;三、建立技术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从明德学堂选拔优秀学生直接进入各研究所;四、对重点突破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全国公开招募最合适的团队负责攻关。
计划最后,朱雄英亲笔写下:\"国家之强弱,不在一时之得失,而在长远之谋划。科技如农事,播种与收获之间,需经历风雨洗礼。我辈当以恒心浇灌科技之花,必将迎来硕果累累之日。\"
这一番掷地有声的陈词,使反对声浪暂时平息。会后,朱雄英在《治国札记》中记录道:\"科技之花需要耐心浇灌,急功近利只会毁于一旦。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技术的赶超,更是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理性思维的普及。\"
夕阳西下,朱雄英与王守仁漫步于紫禁城的御花园中,谈起这一年来的得失。
\"先生认为,我这'十年追赶计划'可有不妥之处?\"朱雄英问道。
王守仁思索片刻,答道:\"陛下此计划立意高远,既有长远目标,又有切实措施,实为良策。然臣有一言,还望陛下留意。\"
\"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