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眉头紧锁,继续听着。
\"更令人愤慨的是,我使团成员在多国频频遭遇歧视和轻蔑。\"徐光启声音中带着压抑的怒火,\"有一次,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场商业晚宴上,一位荷兰商人公开宣称:'东方人智力低下,永远无法掌握先进技术。'此言一出,竟引来不少西方商人的附和。\"
\"他们如此小觑我大明?\"朱雄英手中的茶杯重重放下。
\"陛下,西人确实对我国存有严重偏见。\"徐光启沉痛地说,\"他们认为自己的技术和文明高人一等,而我们不过是落后愚昧的东方人,只配做他们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徐光启接着汇报了使团的有限收获——零星采购了一些非核心设备,获得了部分技术图纸,还秘密聘请了几位愿意冒险的西方技师。然而,这些远远不足以满足大明工业化的迫切需求。
\"臣思虑再三,得出一个结论。\"徐光启神情严肃,\"西方国家虽愿与我国通商,却绝不希望我们真正强大。他们视技术为制胜法宝,决不轻易分享。大明若想赶上他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朱雄英阅完奏折,久久沉默。窗外秋风萧瑟,卷起一片片金黄的落叶,恰如眼前的困境般萧瑟。
\"徐爱卿先去休息,明日午时,内阁会议上再详谈。\"朱雄英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坚定。
次日午时,太和殿内群臣云集。除内阁大臣外,朱雄英还特意召来了科学院、工部、户部和兵部的主要官员。
\"诸位爱卿,西学使团已归,带回的消息令人忧心。\"朱雄英环视众人,\"西方列强对我大明实施技术封锁,妄图永远保持其优势地位。此事关乎国家存亡,请诸位各抒己见。\"
众臣议论纷纷。有人主张放弃工业化道路,转而发展传统优势;有人建议不惜代价购买技术,尽快赶上西方;还有人提出通过外交途径施压,迫使西方国家开放技术。
朱雄英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目光变得异常坚毅:\"西方列强的傲慢与防范,反而坚定了我的决心。\"他站起身,声音坚定而有力,\"从今日起,大明将实施'自强工程',重点发展自主技术。我们既不能因挫折而退缩,也不能寄希望于他人的施舍。惟有自强不息,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朱雄英随即宣布了一系列新政策:
\"一、科研经费增加十倍,由户部专款拨付,用于支持各领域的技术研发;
二、成立'逆向工程研究所',由科学院直接管辖,专攻西方关键技术的破解和改良;
三、在全国设立技术奖励制度,凡有创新发明者,不论出身,皆可获得丰厚奖励和官方支持;
四、选派精英学生秘密赴欧学习,学成回国后组建研发团队,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朱雄英还制定了更为灵活的策略:\"派遣南洋华商以民间名义间接购买西方设备,突破技术封锁;同时加强与俄罗斯、奥斯曼等非主流西方国家的技术合作,寻找技术引进的新渠道。\"
这一番部署,既有长远的战略考量,也有现实的战术安排,赢得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
随后,朱雄英亲自起草了《自强诏书》,向全国宣告大明的新发展方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大明自古以来以开放包容着称,对西学东渐本抱持欢迎态度。然西方列强妄自尊大,阻我发展,此非君子之道。今后,我大明当立足自身,博采众长,厚植根基,自主创新,终有一日,当与世界列强比肩而立!\"
诏书一出,朝野振奋。短短数月内,\"自强工程\"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南京城外,一座占地百亩的\"逆向工程研究所\"拔地而起。研究所内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技师和学者,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西方的机械样品,试图破解其中奥秘。
苏州,一位叫王德明的民间技师通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适合本土棉花的纺纱机,效率虽比西方设备略逊,但造价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这一发明获得了朱雄英亲自颁发的\"技术创新金奖\",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
杭州明德学堂,专门设立了\"工程研究班\",聘请海外归来的学者执教,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学生们日夜苦读,立志用知识改变国家命运。
与此同时,朱雄英没有放弃与西方的接触。他在《治国札记》中写道:\"自强不是闭关,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我们既要有自信,也要有包容之心,吸收一切有益的外来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大明的\"自强工程\"很快显现成效。一年后,第一台完全由本土技术制造的蒸汽机在南京试车成功;两年后,国产钢铁的质量达到了可以制造精密机械的水平;三年后,大明自主研发的纺织设备在效率上已经接近西方水平。
然而,技术追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内阁闭门会议上,朱雄英坦言:\"西方领先我们至少五十年,要在短期内完全赶上几乎不可能。但我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自主创新。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日能够迎头赶上。\"
\"自强工程\"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更唤醒了民族自尊。曾经那位荷兰商人的傲慢言论被翻译成中文,在全国传播,激起了无数人的奋发图强之志。一时间,\"洗雪国耻\"、\"自强不息\"成为朝野上下的共同心声。
在推动\"自强工程\"的同时,朱雄英也没有忘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在万国阁增设\"中华文明馆\",系统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成就,让民众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博大精深。
\"技术可以学习,文明的根基却是独特的。\"朱雄英在给王守仁的信中写道,\"西方人轻视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自身文明缺乏自信。自强,不仅是技术上的追赶,更是文化上的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