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的天空依旧清朗,春末的阳光在维港水面上洒下粼粼波光,而在看似宁静的城市背后,一场无声的舆论战正在暗流汹涌地展开。
李晓薇坐在凡星传媒香江分部的战略会议室内,面前是一整面被她亲自改造的透明数字墙,墙上实时显示着香江地区主要社交平台——Facebook、Instagram、Youtube、以及本地论坛的情绪热图。
“舆论不是发声,是调频。”她转过身,看着面前的策略组成员冷静地说道。
“要在香江掌握话语权,不是比谁喊得大声,而是比谁的声音,更容易被信任。”
?
凡星传媒在李晓薇的主导下,正式启动“风向计划”。
第一步,打造舆论节点。
李晓薇亲自挑选了24位香江本地年轻主播、网红博主、意见领袖和专栏作者。他们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是青年创业者,有的则是普通工薪家庭出身,但共同特点是:形象亲民,表达理性,行为稳重。
这些人不直接谈政治,却在生活、美食、教育、创业、职场等话题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对稳定社会秩序的认同,对暴力和极端的天然警惕。
他们被称为“凡星24点”,象征每天24小时都有一个声音在香江的互联网角落闪光。
第二步,制定内容策略。
在香江社交平台,凡星传媒旗下账号不直接对抗激进者的口号,而是选择“解构”。通过精心设计的短视频、段子、图文漫画、街头采访、社会实验等方式,把极端言论的荒谬性放大、嘲讽、转化为笑柄。
他们做过一个实验:在街头采访中让人读出某些激进团体的“主张”,剪辑后让市民猜测这些话出自哪个国家的“脑残组织”。最后答案揭晓时,观众在笑声中自发转发。
舆论攻心,不需要正面对轰,而是让对方的话在公众语境中“丢脸”。
?
与此同时,“舆情镜像系统”也悄然升级为“舆情镜像3.0”,新增“情绪溯源”与“标签识别”。
凡星的技术团队利用数据分析、关键词走向与用户行为轨迹,将香江主要论坛、社群与评论区中有极端倾向的言论进行热度分析,并自动生成每日“情绪热点图谱”。
比如,在一次高校论坛内,有用户发帖质疑“社会对青年不公,是否应采取激烈抗议行动”,该话题在短短6小时内被12个账号重复转发,其中5个账号为特定Ip频繁更换用户,显示出高度组织化嫌疑。
镜像系统当晚生成“高敏警报”,提醒后台进行“温性干预”——即启动一批“凡星24点”账号,在该帖下方引导评论氛围,逐步稀释极端情绪,并推动其他热门内容替换其热度。
李一凡收到报告时,只留一句批示:“无需正面战,击中节奏,慢火煮青。”
?
香江的主流报业圈也悄然起风。
《香广日报》《民讯快报》相继出现风格转向,原本针锋相对的社评风格逐渐趋于中立甚至温和。其中原因,除了凡星资本持股比例提升、董事会结构调整外,还因为李明杰的一句话:“一个报纸要活得长,不是靠骂得狠,而是让人看得下饭。”
凡星传媒与这两家纸媒达成内容共建合作,输出由内地知名智库撰写的“青年发展”“城市安全”“全球经济演变”等软性专栏,在形式上避免触碰香江敏感神经,却在理念上逐步导入“理性稳定”的核心价值观。
?
香江的大V圈也嗅到了变化。
原本不少自诩“正义之声”的社交平台账号,逐渐发现他们的流量正在下降,内容被“限流”或“算法沉底”。
这不是平台打压,而是由凡星传媒幕后协助优化的“舆论中性分值模型”在起作用。这个模型会根据账号的历史内容、情绪走向、用户互动类型进行“影响力评估”,凡是高风险情绪放大的账号,其“公共推荐权重”就会被动态调低。
一时间,部分激进派KoL发现:他们喊得再大声,也没有人听见了。
而在他们身后,更多理性的、讲生活的、讲就业的声音正在被算法扶上去。
?
2015年春,香江的学生社团活动频繁,一家名为“青流社”的青年组织突然走红。
他们号称“不谈政治,只讲青年成长”,却总能在关键时间点发表一系列“保持理性、拒绝冲动”的宣言。
而他们的资金来源,正是由凡星传媒与“优链青年基金”共同扶持。
李一凡亲自审过“青流社”的构建模型,他明确要求:该组织必须让人感觉“毫无背景”,一切都由青年自己发起,自发组织,自主选择活动。
事实证明,这种“假自然”的运营策略极为成功。不少香江大学生表示,在青流社里找到了“一个不需要站队的角落”。
“我们不反谁,也不挺谁,我们只想生活能继续,毕业后能找到工作。”
这正是李一凡最想听到的回答。
?
到了2015年中期,香江的网络言论地图已悄然发生变化。
激进言论不再轻易爆发,青年群体中主张理性讨论的比例上升,社交平台的讨论热词从“对抗”转为“出路”、“创新”、“房价”、“失业”。
凡星传媒提交给李晓薇的半年数据报告显示:
“香江网络民意图谱中,激进关键词占比下降32%,理性关键词上升41%,其中25岁以下青年群体变化最为显着。”
李晓薇看完,只是笑了笑。
“这是风向。”
她走出办公室,站在维港边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林立的高楼和海上航船,喃喃自语:
“哥哥,这把棋,我们下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