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登基为帝将近一年,乾元帝对于朝堂政务越发提不起兴趣。
从前为太子时,乾元帝少有独自处理军国大政的时候,建安帝也不放心把这些事情交给他。
如今为帝许久,过了独揽大权的兴奋后,面对接连不断的天灾,野心勃勃的臣子,性情平和,喜欢诗词书画的乾元帝不堪烦扰,下朝后,命近侍回绝前来求见的大臣。
一位太监小跑进来:“陛下,高大人求见。”
乾元帝抬手扶额,有些头痛,没有听清来者何人,就摆手道:“朕说过了谁也不见。”
太监起身就要跑出去,乾元帝开口拦住他:“让高爱卿进来。”
太监应诺出去,片刻,高远走进御书房。
高远行礼,乾元帝抬手免礼:“你可看见围在外头,不断求见朕的臣子?”
高远神色一顿,而后微微点头:“不知甄大人他们有何事求见陛下?”
乾元帝轻叹一口气,没有瞒他:“老调常谈罢了,和早朝上说的那些事一模一样,跟朕说哪儿发生旱灾,哪儿发生水灾,哪儿又爆发瘟疫,让朕派人前去赈灾。”
“朕难道不知要派人去处理这些事?”乾元帝皱眉:“赈灾的臣子容易找,但钱财哪儿来?赈灾不用钱不用粮,光靠人就可以了?”
接连两句反问,高远感受到乾元帝深深的无奈和烦恼。
乾元帝重叹:“先帝在时,每每同朕说天下难以治理,当时,朕懵懂不知,如今……”
他略微苦笑。
当太子时,他天天担忧太子之位不保,希望登上九五之尊的皇位,真正万人之上后,乾元帝才明白,当皇帝这么难。
高远垂眸,轻声道:“满座朝臣皆为陛下效力,陛下心怀烦忧,是我等做臣子的无能。”
他一边说着一边跪下。
乾元帝微微摇头让他起来,没有怪罪他,目光下移,忽的,乾元帝目光落在高远身上,要论整个京城,谁对他忠心耿耿,莫过于眼前的高爱卿。
对方非京城人士,根基在地方,想要在京城立足,必须依靠他。
乾元帝开口,语气意味不明:“高爱卿可愿为朕分忧?”
高远恭敬:“臣愿为陛下上刀山下火海。”
乾元帝微微笑了笑:“不至于这般严重。”
乾元二年,夏。
帝复拜高远为大将军,委以军政,要务乃上闻。高远党羽面圣则谨恪,然于朝臣前,恣睢跋扈,众卿莫敢忤之。
及秋,远子纵马市衢,与淑妃弟争道,竟刃淑妃弟于道。妃泣诉于帝,帝怒,召远诘问。远乃缚子自劾,肉袒负荆,自陈教子无方,乞解将印。帝降责罚,然感其坦荡,仅夺俸三载,闭门省愆旬又五日。恩渥若此,朝士遇之,或避道以让,卑秩者辄下马伏谒。
大朝会再一次结束,乾元帝立马乘龙撵回御书房,与此同时,他命人将大将军高远叫去。
抬腿走进御书房,乾元帝回想起刚才朝臣在朝堂上的谏言,他转身看向高远,神色严峻:“南方各府愈发猖獗,尤其是成都府几座府城,完全不将朝廷派去的官员看进眼里,再拖下去,怕是会酿成叛乱祸患。”
说起这个,乾元帝头疼起来,他刚登基不久,大乾就动乱不断,直至如今没有一刻是安宁的。
面对如此局面,乾元帝心下难安,为帝者,没有哪一个希望江山在自己的手上丢失。
高远眉眼微垂,眉间难掩嚣张,目光扫过乾元帝身上所着龙袍,眼底划过不明情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乃天下共主,地方臣子生出异心,陛下无需再宽容下去,颁下旨意夺去其官职便是。”
乾元帝神情为难:“上次,朕领他们协助你平叛成都,他们都推三阻四,朕下旨免去他们官职,他们会听?”
高远:“他们是陛下的臣子,是大乾的臣子,若是谁敢不听从陛下旨意便是反臣,反臣者,天下人闻而共诛之。”
乾元帝闻言,沉凝思索,片刻,他抬眸道:“不错,你说的对。”
乾元帝:“只要朕在这个皇位上,谁敢不听从朕的旨意,谁就是反臣,天下人都不会放过他们。”
“来人。”乾元帝下令:“命翰林院学士前来御书房誉写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天命御极以来,夙夜兢业以安社稷,然闽南知府张扬、临会总兵扬会等,身膺方面之寄,竟敢藐视天威。前者抗旨不遵,隐匿灾情;继而私截贡赋,擅调戍卒;近更交通外藩,妄议朝政。此等悖逆之行,上负先帝托付之重,下失臣子尽忠之义。着即:
一、褫夺所有职衔功名,追缴御赐之物
二、抄没家产充公,三族之内永不得入仕
三、发配边境与披甲人为奴,遇赦不赦
凡我臣工当以此为戒,恪守臣节。倘有藐视王法者,必严惩不贷。钦此。”
乾元帝一怒,处置南方各府知府总兵的旨意传遍整个大乾,这下子,所有人都知晓朝廷要真正动手,解决身怀异心之臣了。
得知这个消息时,顾霖正在书房,郑颢将旨意拿给他看,顾霖接过后,许久,他开口语气滞涩:“皇帝是疯了吧……”
朝廷本就势弱,地方对京城虎视眈眈,如果不是怕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南方各府早就独立割据甚至攻入京城了,如今乾元帝毫无准备,想要靠正统之名,抄家南方各府的一把手二把手,如若没有地方支持,乾元帝必定完败。
顾霖抬眼看青年知府:“此事你准备怎么做?”
接过顾叔手上的旨意,郑颢拿过压在桌案上,接着,他看着身旁年轻哥儿,语气缓缓:“时机已至,顾叔,我等可以入局。”
明白对方的意思,幽州府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反抗朝廷,相反,他们面对朝廷出兵的号令会顺势应下。
镇北军这一支经过改造的虎狼之师,若想踏出幽州府进入中原,前期必定要师出有名才不会令朝臣地方大吏恐惧提防,还有什么比帝王亲下的旨令更正大光明的吗?
【剩下2000字明天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