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隽在草原“发财”,自然不忘远在长安的亲人。
并州营地内同样有大批的牲畜,多是白隽给长安故交的“伴手礼”,并不对外发卖。
连出嫁的女儿都有,每家分个几十上百头,让他们也尝一尝草原上的风味。
不过这一切纷扰都与段晓棠无甚瓜葛,她出了名的九族系于一身。既然无事一身轻,不如好好享受生活,顺便和同僚们规划一番回到长安后事宜。
接下来一两个月里,右武卫算是“废”了。
长时间的草原征战与长途跋涉,使得他们需要更长的休整期来恢复元气。加之部分将士渴望归乡探望亲人,种种因素交织,导致右武卫在短时间内难以维持成建制的战斗力。
当然,这种情况并非右武卫所独有,其他三卫亦是如此。
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恢复实力。
好在长安还有其他诸卫作为支撑,尤其是薛曲的右屯卫挡在前头。加之朝廷近来没有其他大规模用兵的打算,他们理应能够平稳度过这段略显尴尬的时期。
军事方面的安排井然有序,但段晓棠暗地里揣测,吴越或许会在朝堂上“发力”,先前远在并州,有些账还没算呢!
那些心怀叵测之人、那些蠢蠢欲动的衙门,恐怕又得被“泼狗血”了。
烧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腹饿。
段晓棠信步来到伙房,看看夕食有什么吃的。
白湛比她眼更尖,惊讶道:“居然有西瓜!”
桌案旁一个伙头兵应道:“入关后,周头就吩咐人盯着,寻摸地里的西瓜。好不容易找到一片,熟了的都被我们买回来了。”
不得不说,西瓜是一种好水果,产量高、滋味甜,唯一缺点大概就是,不是粮食无法填饱肚子,细掰开来全是水。
就在这时,冯睿达从身后冒了出来,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右武卫的火头营当真是体贴,连西瓜皮都给削好了!”
是的,没错,一大盆西瓜,全是切成拳头大小的鲜红瓜瓤,看起来十分诱人。
冯睿达自然吃过西瓜,表弟们送的。
按照教授的“正统”吃法,西瓜切开后,手握着瓜皮吃果肉。王玉耶却嫌这样容易弄脏手和嘴,非要将瓜肉和瓜皮切开,用银叉叉着吃。轮到他们的儿子时,更是要将黢黑的瓜子一粒粒去掉。
一家三口,吃西瓜竟然吃出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冯睿达出现在右武卫,自然不是来正经回报军情的。而是严格执行范成达的军令,隔一日来右武卫蹭一顿饭,不论早晚。
冯睿达在右武卫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段晓棠和范成明,他也只能找两人打哈哈。
范成达从不低估人性的恶劣以及谣言的离谱程度,说不定有朝一日,就从介绍面首变成自荐枕席。
冯睿达和段晓棠亲近,有些说法不攻而破。
白湛的目光不经意间流转,瞬间被旁边餐桌上另一盆青白色薄片素菜牢牢吸引。炎炎夏日,荤食吃多了,就喜欢这种精心腌制的小凉菜。
他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不由自主地惊讶出声道:“这时节竟然已有冬瓜了!”
天气炎热,夜晚难以安眠。
白湛听人说,将冬瓜洗净后夜晚抱着入睡,可以整夜清凉,效果比竹夫人还要显着。
白湛自认不是大馋小子,不会半夜睡着睡着啃一口,正打算尝试一下。
可惜时节不对,这时候许多冬瓜刚开完花,结出的果实并不大。
段晓棠不妙的猜测终于成真,幽幽道:“那是西瓜皮。”
以周水生精打细算的秉性,削下来的西瓜皮,总不会拿去喂牲畜,大概率是给人“改善伙食”了。
难道无论如何纠正,大锅菜的尽头都是仰望星空吗?
哪怕不曾达到如此“高度”,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难保不翻车,最终浪费食材、影响口感、败人食欲。
作为一个标准的世家子弟,白湛看着那一层被削去标志性外皮后留下的瓜瓤上的肉,着实分不清这是西瓜还是冬瓜。
他只能从视觉效果上进行分辨,西瓜的皮肉没有冬瓜那么厚,但万一那冬瓜就长得“苗条”呢!
反正顶多就是难吃一些,又吃不死人。
白湛顶着段晓棠仿佛天塌了的眼神,以大无畏的精神夹了一筷子腌西瓜皮放进碗里,随后缓缓放入口中品尝。
口感脆嫩,酸爽开胃。一尝就知道是加了山西老陈醋的。
白湛冲着段晓棠狠狠点头,“不错。”
段晓棠见白湛并非开玩笑,试探性地伸出筷子,没有直接伸向盆里,而是从白湛碗的边缘夹了一片干净的腌西瓜皮来品尝。
西瓜皮片在沸水中经过短暂的焯烫,去除了一部分苦味和涩味,被迅速捞出,投入到清冽的冷水中冲凉并沥干水分,这样一来口感更加脆嫩。
料汁的调配也十分简单,蒜泥、醋、盐……
如果段晓棠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者说“偏见”,这其实也是一道滋味不错的小菜。
若是真的做糟糕了,伙头营也不会端出来的。
自从国子监拘那夷事变后,伙头营便立下了一条规矩:出锅的菜,伙头兵们必须先尝一遍。
这绝对不是出于私心。
既是尝尝咸淡,也是试毒,才不是什么偷吃呢!
他们唯一没吃过的,大概就是加了料的豆渣饼。
难怪右武卫的伙头兵一个个油光水滑,横向发展。
恰逢周水生过来,段晓棠缓缓说道:“再加一点糖和辣椒粉,滋味会更好。”
周水生双手在抹布抹了抹,憨笑着回应道:“将军,那得让长史多批点钱才行啊。”
好钢用在刀刃上,好料放在荤菜里。至于素菜嘛,随便吃吃也就行了。
北征大胜,旁的人惦记着加官进爵,周水生却一心想着如何能让庄旭松松红线,从小金库里多贴些钱帛出来,让弟兄们吃好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