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离开京城也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超出了原本预订六个月也多了两月有余,离京时皇城也还在修建当中,可回京时皇城赫然已经扩建完毕,可京城之中却是各处都在动工,不比那忙碌的新城好上多少。
还没进城就能在城墙周边看见不少新建起来的房屋宅院,大小不一看着简单,可简单却不是简陋,风格统一外墙还都采用了砖块加水泥建造而成,就连门前的道路也都是硬质的石板路,水泥石板。
这风格只要是去过新城的人一下就感受得到,这完全就是和新城那边一模一样。
拆迁一事自古有之,这个古哪怕是对于明朝而言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宋朝时因为要扩建开封府不得不拆迁一百二十余户百姓,于是便有了整个华夏第一部拆迁法。
当时的拆迁安置法首要强调于两点,一方面是安置,一方面是补偿,安置和补偿必须都有,安置是给新的房屋,补偿是给现金奖励。
那时候一百多户百姓那是高高兴兴的举家离开,朝廷共计赔付的两万六百贯,合计每户一百七十余贯,相当于那个时代正常人家七到十年的收入,对比现代的话差不多有七十万左右,要知道哪怕是现代社会也不是每户人家每月能有一万的收入的。
实实在在的去了解看看就能知道月收入不到三千的遍地都是,月收入不到五千的数不过来。
宋朝的皇帝想要扩建皇城因为有百姓不同意,所以就只能屈居于那小小的皇城里边。
而因为必须扩建开封要迁走这一百二十多户百姓,宋朝拿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步拆迁法案,所有的赔偿在记录当中也是实打实到位了的,不仅给了新房安置还给了大把的钱,至少没想过要白拿老百姓的东西,那可是宋朝啊,所谓最软弱的宋朝。
不管宋朝如何但在这个不一样的大明朝里,有工作组的操持安排这些从城内迁移出来城外的大小户远不止是一百二十多户那么少,大大小小需要迁移的那可就太多太多了,整体来看这次的皇城扩建几乎是将京城给翻新了一遍的感觉。
西城,东城之外都新建了无数楼房,南城也变得更加的热闹起来,城池变得更加的繁华,规划变得更加的整齐,单是看着这京城都好像能给人一种盛世的感觉。
周喻坐在马车里看着京城的变化,一直盯着皇城扩建的成敬此时也在马车之中坐着给周喻汇报着如今京城的变化。
“皇城内外动用工匠十万民夫共计二十万人历时两年终于是完成了扩建,皇上离开这大半年时间老臣也已经里里外外的收拾妥当可以重新入住。”
“围绕皇城之外的大户人家也差不多全部完成了自己宅邸的修建,现在皇上看见的这热火朝天的景象都已经是第二批因为迁移而大建的百姓了。”
京城的扩建绝对不是那种简单的迁移,皇城扩建带来的影响更像是水纹一圈圈的扩散,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距离皇城最近影响也最大,只能放弃了原来的宅子跟着皇城的扩大朝外面迁移。
他们迁移出去那么原本住在第二圈位置的那些人也必须向外扩散出去,一圈一圈的相互影响。
可就算如此,这样的扩散预计也只会持续两至三轮,如今已经是第二轮那等到这些正在动工的地方结束,那要动工的地方也会逐渐减少。
毕竟最底层的百姓可不会挑剔住处,用更多的钱住着只为距离那些高高在上的贵人们更近一些,相反一些百姓可能更愿意住在距离贵人们更远一些的地方。
而且答应从现在的地方搬走换了住处还能得到新房,手里头也能下不少赔偿。
周喻收回目光看向成敬:“京城这边水泥的产出已经充裕到这种程度了?”
成敬微微点头:“是的皇上,水泥厂和钢铁厂的扩建使得水泥钢铁的产出比起以前多了很多,特别是水泥已经有足够的盈余用在建房上,而且这次的皇城扩建内库不仅一分钱没花出去反而还挣了差不多一百万两银子,户部那边也入库了差不多两百万两银子。”
“卖地的钱?”
成敬恭敬地点头,解释道:“皇上英明,正是卖地的钱,皇城扩建后原本城内的一些土地被重新规划,权贵们为了能够在新皇城附近占据一席之地纷纷出高价购买土地,而且还要花钱建造新的宅子,再加上东城西城南城三面的要用于安置迁出的百姓,权贵也花了不少银子买下了周边附近的地皮以做安置。”
“另外便是出售出去的水泥了,如今水泥已经成了京城家家户户修建宅院必不可少的东西。”
周喻轻轻颌首,虽然进账不过一百万加两百万总计只有三百万两银子,可这三百万两银子仅仅只是最后的结余,皇城的扩建几百万两是绝对少不了的,但现在不仅钱没少反而还多了这么多。
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土地溢价也是其中的关键,皇城扩建使得周边土地的价值水涨船高。
那些原本居住在内城的权贵为了能够在新皇城附近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纷纷不惜重金购买靠近皇城的土地,大部分迁出的权贵都选择了自行出资建造新的宅邸,这不仅减轻了朝廷的财政压力,还带动了京城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建材需求。
他们为了安置自家的仆人和下人,也需要在京城周边购买大量土地进行二次营建,进一步推高了地价。
新城那边什么情况如今也不是秘密,京城百姓也很青睐用水泥建造房屋,毕竟皇帝都要用的东西那肯定是好东西,水泥的坚固耐用和建造效率远超传统材料使得需求非常巨大,买的人多了那自然就能挣钱。
况且皇城扩建从一开始就已经想到了后续的各种事情,朝廷从一开始就在安排迁移百姓,收回来的地皮重新规划后也差不多卖了出去,如此一来朝廷和内库自然也能有钱进账。
这种情况并没有超出周喻的预料,玩的也就是现代房地产开发的那套,但却是一个能够让花钱的拿钱的都能全部高高兴兴的结果。
这一次这么玩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可哪怕现在看着都很美好,但周喻也不会再允许出现相同的情况,房地产经济这种东西最好是永远不要出现在大明,现在权贵买地建房安置百姓的情况不就是现代社会下的那一套吗,一旦有人看见这其中能够带来的利益大明恐怕真是会乱套的。
这次皇城扩建影响到京城的扩建同时也还带来了另外的一些影响,整体来看也算是好的。
马车缓缓驶入新建的宫门,周喻望着眼前金碧辉煌的宫殿群满意点头:“不错,比朕想象的要好。”
成敬道:“皇上,这还只是外朝,各部衙门办公的地方全都重建了,朝臣们对新的地方也很满意,而内廷的改造更是精巧也比以前大多了,一个宫就是以前几个宫的大小,老臣觉得就算是比起汉唐鼎盛之时也相差无几了。”
“不错。”
周喻微笑着点点头,毕竟整个扩建的图纸是他一手画出来的到底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效果周喻自然是清楚的,汉唐时的是什么样子周喻不好说,但是现在新的皇城呈现出来的规模是足够让他满意的。
而这一切也离不开成敬的功劳,若非成敬日日在这里看着主持皇城的扩建也不至于让他能够轻松的去做其他的事。
周喻微微颔首,问道:“后宫嫔妃们如今可都安置妥当?”
“回皇上,皇贵妃娘娘已按照您的旨意将后宫嫔妃们妥善安置,如今各宫娘娘都已回宫,并以级别尊位按照新的宫苑规划入住,皇贵妃娘娘亲自操持此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各宫娘娘对新居所都十分满意。”
周喻点头,继续问道:“贤妃和惜月呢?她们和皇子公主可都安顿好了?”
成敬恭敬道:“两位娘娘也已带着皇子公主回宫,惜月娘娘和贤妃娘娘特意选择了紧挨着的宫殿,以便互相照应,皇子公主们对新居所也十分喜欢,尤其是新宫苑中的花园和游乐场。”
“只是惜月娘娘一直问老臣宫外的院子什么时候能弄好,老臣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周喻摇头一笑:“给她安排便是就在宫墙边上就好有她高兴,至于皇宫中的诸事由皇贵妃操持朕也放心,她办事一向稳妥倒也不用操心什么。”
成敬附和道:“皇贵妃确实尽心尽力也把后宫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其他娘娘们也非常尊敬,惜月娘娘和贤妃娘娘也深明大义能力出众,彼此和睦也为皇上分忧不少。”
周喻轻轻嗯了一声,目光再次投向远处巍峨的宫殿:“现在这副模样才像是我天朝上国大明天可汗该住的地方,这些日子辛苦大伴了。”
成敬恭敬道:“为皇上办事是臣的荣幸,新皇城不仅是皇上的居所,更是大明朝的象征,只有这样的皇城才能配得上皇上的功绩,这里未来也必将成为万民敬仰的地方。”
“呵。”周喻笑了一声,喝了一口茶水问道:“大伴今后可还愿意为朕一直看家。”
成敬道:“自然是愿意的,老臣照顾皇上长大如今更也想要照顾着皇子公主们长大,要能看着皇子和公主们健健康康的长大老臣就算是死也能瞑目了。”
周喻摇头,看向成敬道:“朕的意思不是这个。”
成敬愣了愣,随即沉默了一下这才开口:“一切凭皇上做主。”
“你,襄王,于谦三人各有所长,朕希望你们三人以后不止能够照顾好大明,也要能够带领大明好好的发展下去。”
成敬看着周喻,问道:“那皇上就当真一点不愿意长生?”
“不愿。”周喻摇头,道:“只要能够破解长生之谜朕就很满意了,最多最多朕也就只会让自己活到那个时候。”
成敬看着周喻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能看出周喻说的都是真的。
可恰恰如此成敬才觉得不能理解,自古以来哪个当皇帝的不想要长生不死,因此而在万年时做出了各种昏庸之事。
而现在长生的可能性已经摆在面前,周喻却完全不想长生,正常人都难以理解。
要知道要是周喻能长生那就代表着大明就能够永远存续,一个能够长生的帝王还是如此英明强大的帝王能够给大明带来什么那简直不敢去想。
“大伴,朕知道你忠心耿耿,也明白你对朕对皇室的一片赤诚之心。”
周喻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郑重,“以后朕要是死了,朕希望你能够替朕看好大明这艘大船确保它不会偏离航向,若是朕的后代中有昏庸无能之人你也能够站出来替朕的大明换一个英明的帝王。”
成敬郑重点头:“皇上放心,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所托。”
周喻摇摇头:“血脉的传承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大明的延续才是第一。”
成敬摇头:“皇上所说臣绝对不对,若不是皇上的血脉来掌握这个大明,那大明就不是现在的大明而是别家的大明。”
“呵。”
随着马车进入第二道宫门,长长的队伍有差不多一半停在了外边,另一半则是继续前进穿过长长的宫道最终停留在了焕然一新的乾清宫前。
一个更高更大的乾清宫,看着就让人满意的地方,以后想要在这里举办一个什么不可描述的酒会什么的那可是太方便了。
此时乾清宫外,皇贵妃杭氏带领李香凝,李惜月等嫔妃一副盛装打扮的模样早就等候在了这里。
等到周喻在兴安的搀扶下离开马车,一群女人立刻就整齐划一的朝着周喻欠身行起了万福礼。
“臣妾恭迎皇上回京。”
周喻看着眼前莺莺燕燕的一群女子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
语气带着一丝久别的意味,温和道:“都起身吧,朕回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