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了皇帝,刘禅才感觉什么叫做千头万绪,政务繁杂得令他应接不暇,时常忘记一些事情,总要等到臣下禀报时才恍然记起。
他终于明白了,那些皇帝——比如唐太宗会将重要臣子的姓名和要事写在屏风上,实在是政务繁巨,唯恐遗忘。
这些记录写在醒目的位置,就是为了把关键的人和事留在抬眼可见之处,便于随时查看。
刘禅收回思绪,看向浦元。
待浦元滔滔不绝地讲完,他微微颔首道:“诸位爱卿做得甚好。正该有此钻研精神,勤于实践探索。说不定真能发现些利国利民的新事物。”
刘禅说着,举起手中的柳木炭笔,指着它道:“此物可用于计算、写字、绘图、作画,乃至描摹人物山水,用途甚广。当然,日后或还有更多用途有待发掘,望卿等再接再厉。”
刘禅忽而想起,似乎确实有用木炭笔素描之说,却记不清是从何处听来的。
转念一想,生活在后世的一个好处便是见闻广博,虽多是零碎知识,却也对各种东西略知一二。
只是这些零碎见识,在后世终归不能直接拿来就用,显得鸡肋无比;
但在此刻这个时空,却大不相同,可以发挥的作用简直难以估量。
若运用得当,足以改变历史进程。
由此,刘禅觉得:如今身为皇帝倒是颇为合适——他只需提出想法,不必亲自动手,自有天下英才相助。
这些顶尖人才自会帮他实践验证。
况且他自觉所提的点子多半能成,至于那些明显不可行的,他大抵也不会留意……
刘禅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大抵是说:你们是这时代顶级的能工巧匠,是足以青史留名的,是造福国家百姓的,对江山社稷有大功绩的。
就像你们的前辈先贤那样,会被历史、被世人永远铭记。
朕会为你们着书立说,让后世永远记住你们,记住你们的功绩。
他这倒也确实不是瞎说。科技人才的贡献、做出的历史功绩,在现代工业社会到来之后,地位无限提高;而那些帝王将相的历史地位,反而下降了。
所以他觉得这说法没错,说得理所当然、慷慨激昂、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有打鸡血的嫌疑,但效果显着。
这么一通慷慨激昂的鼓励,浦元、范强他们眼眶又红了。
他们心里的想法大概是:有这样的皇帝真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然,还有什么是比受到皇帝的认可和夸赞更让人感动鼓舞的呢?
这是刘禅的猜测。当然,刘禅觉得大差不差——因为此刻,他们确实激动无比,眼睛明亮得像是燃烧的太阳,炽热而耀眼。
他们的身体止不住地颤抖,胸膛剧烈起伏,呼吸沉重而急促,脸上涨得通红......
他们跪伏在地,虔诚叩拜:“陛下......陛下......”声音断断续续,不成语句,“陛下厚恩,臣等敢不竭心尽力,以报陛下大恩......纵使上刀山、下火海,亦万死不辞......”
刘禅连忙上前搀扶。望着这些面容粗犷、肤色黝黑泛红、须发浓密卷曲的匠人,此刻在他眼中竟是如此可爱,不由得也红了眼眶......
待众人情绪稍平,刘禅便示意他们继续演算——在他心中,这才是头等重要之事。
不一会儿,计算结果出来了。
浦元将众人核算的数据汇总,呈交给刘禅。
刘禅仔细查看后了然于心:若采用台登铁矿的优质矿石,估算每个炉子日产量可达两千斤左右。
他记得原先的最高产量约为一千八百斤,如此看来又提升了二百斤。
这提升看似不多,实则已属不易,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刘禅望着眼前这群人,愈发觉得可敬可爱。
如今技术已然当世顶尖,接下来的重中之重便是台登铁矿的开发事宜——如何开采、生产、冶炼,这其中牵涉的问题实在不少。
思及此处,刘禅不禁有些头疼。
苦思半晌仍无头绪,他摇了摇头:“罢了,日后再与相父商议吧。”
于是刘禅又对浦元等人说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嘉勉之辞,并赏赐金帛等物。
众人喜不自胜,恭敬跪拜,连声称谢,誓要加倍努力以报君恩。
刘禅说了许多勉励的话,但叮嘱众人不可过于劳累。
开玩笑,要真累出个好歹来,那才是天大的损失。这样的顶级人才,可是折损一个便少一个。
刘禅见他们浑不在意的样子,便正色道:“务必按时用膳,按时就寝。身体才是根本......”
他这一番话说得浦元、郭达、范强、李意其等刚毅汉子竟落下泪来。
刘禅初时诧异,转念一想便了然,遂握住他们的手再三嘱咐要保重身体。
待众人情绪平复,刘禅又细细询问柳条木炭笔的烧制流程。
他思忖此物或有大用——如今笔墨纸砚皆属贵重之物,若能制出更廉价的书写工具,于教化百姓大有裨益。
刘禅将这番想法告知浦元等人,他们听闻后顿觉完全不一样了,这已经不是一件小事了,深感责任重大。
并且正值心绪激荡之际,他们当即拍胸脯立誓,定当竭力研制。
浦元等人情绪激昂地向刘禅详细介绍木炭笔的制作工艺。
在浦元的讲解下,刘禅了解到其烧制过程与古法烧炭基本相同:先用黏土垒砌炉子,放入木材,封上黏土后点火烧制。
刘禅沉思片刻,提议道:“或许可以试试用密封的铁罐?”
虽然不确定这个办法是否可行,但刘禅认为值得尝试。
即便不成,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说不定还能发现其他新用途。
刘禅暗自思忖:用铁罐碳化或许更好控制火候,这样制出的炭粉密度更高、更细腻,附着力可能更强,也不容易沾手。
不过刘禅也不敢确定这个想法是否正确。
倘若此法可行,那么大规模烧炭或许也能采用,比起用黏土堆烧炭要节省得多——毕竟黏土堆难以重复使用,每次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重新搭建。
浦元等人立即取出纸笔记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们低声交谈着,刘禅从只言片语中听出,他们正在认真讨论这个提议的可行性,似乎认为大有可为——毕竟迄今为止,刘禅提出的点子从未失败过,只是成效大小有别而已。
听着这些顶级工匠们的讨论,刘禅不禁莞尔。
这种只需动脑出主意的皇帝当得实在痛快。
正思索间,他突然联想到砖块的问题:在后世农村,红砖随处可见,但这个时代却几乎无人使用。
若能研制出红砖,定能解决许多难题——既能修筑城墙房屋,又可建造碳化窑,甚至还能尝试打造冶炼铁器的炉子。
不过到底能不能成,刘禅心里也没底。
毕竟从未亲手制作过,但总归值得一试。
至少用来修房筑城应该是可行的。
待众人记录完毕,又讨论了一阵……
刘禅便将这个想法详细地说与浦元、郭达他们听。
他仔细搜罗着脑海中关于烧制红砖的所有记忆与构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只见浦元、郭达、范强等人手中的柳条炭笔又在竹纸上沙沙作响,记录不停。
刘禅见状,便放慢语速,细细讲解。
直讲得口干舌燥时,才发觉连口茶都没喝上。他停下话头,问道:“可有茶水?”
刘禅这话一出,浦元郭达等人先是一愣。
只见浦元猛地转身要去倒茶,却又突然顿住,右脚刚迈出去又收回来,身子前后摇晃,竟在原地纠结了一两秒。
刘禅摆手道:“不必多礼,快去给朕倒茶来。”
浦元这才快步跑去沏茶。望着他的背影,刘禅暗自叹气——神农院是重地,闲杂人等不得入内,故而他的随从都被留在院外。
不多时,茶来了。刘禅接过那个大陶碗,仰头一饮而尽,这才觉得舒坦了些。他示意他们也去喝些茶水。
待众人回来,刘禅继续讲解。
说了许久,才将能想到的都说完。
“暂且就这些吧,日后若想起别的再补充。”刘禅心知,一个人的脑力终究有限。
其实红砖也好,砖窑也罢,都算不得什么高深技艺。
以浦元等人的才智,只要有人点拨,自能找到解决之法。
很多时候并非他们愚钝,只是未曾往这方面想罢了。
后世之人未必比当今时空的聪明多少,许多发明创造,不过是一时灵光乍现的产物。
说完这些,刘禅等他们记录完毕,特意提出要看看三合土的研制情况。
浦元等人带刘禅参观了制作现场,刘禅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了出来,但具体是否可行他也不敢确定。
毕竟三合土这种东西,原理虽然简单,关键在于不同配方的调配以及添加材料的差异。
刘禅觉得自己能帮的忙有限,只是尽量用浦元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原理告诉他们。
讲解完后,刘禅突然意识到,如果将红砖和三合土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是他详细阐述了这个构想,说明两者结合可能产生的特殊效果,鼓励他们多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