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庄园品茶时,命人召来王平。
王平恭敬叩拜:“臣王平,叩见陛下。”
“爱卿辛苦了。”刘禅轻抚茶盏,目光温和地落在王平身上。
王平连忙顿首,声音带着由衷的感激:“蒙陛下破格提拔,臣虽肝脑涂地,难报圣恩万一。”
看着眼前这位已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刘禅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登基前,王平仅是吴懿帐下一员裨将!是自己力排众议,将其擢为四品军司马,任神农卫副将。
当时连赵云这般重臣也不过三品。
朝中非议之声不绝!但刘禅深得高祖遗风,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久而久之,众臣也只得作罢。
百官这才惊觉:这位看似温和的少年天子,实是绵里藏针,绝非易与之辈。
所幸王平确有其过人之处(史载其从行伍起家终成蜀汉栋梁),短短时日便以才干服众,反对之声渐消。
刘禅放下茶盏,忽然问道:“卿可曾读书?”
王平顿首,声音略显局促:“臣……未曾习文。”
“可知孔子劝子路、孟母断织之事?”
“臣孤陋,未闻圣训。”王平的头垂得更低了。
刘禅遂详述二典,目光如炬,直视王平,语重心长。
王平只觉脸上火辣辣的,霎时面红耳赤,伏地深深拜道:“臣……愚钝!愿受圣教!”
见其态度诚恳,眼中已有觉悟之光,刘禅欣慰颔首,又问:“东吴吕蒙之事,卿当知晓?”
王平恭敬答道:“臣略知大概。”
刘禅便详述吕蒙发奋读书之事:“昔东吴吕蒙,本一介武夫!”
“后听孙权劝学,手不释卷。及鲁肃过寻阳,与论军事,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王平听罢,眼中精光闪动,仿佛被点燃了心火,再拜顿首,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陛下教诲,字字珠玑!臣必铭刻五内,效法前贤!”
刘禅心中暗赞,此情此景,与昔日吕蒙何其相似——皆起于微末,终成擎天玉柱。
当即为其延请夫子!又特意嘱咐:“王卿每日进益,需详细禀来。”
王平感激涕零,怀揣着被点亮的壮志,拜辞而去。
约莫一个时辰后,蒲元前来复命。
冶铁工坊内炉火熊熊,映照着幢幢忙碌的人影,热浪扑面。
蒲元躬身请示:“请陛下示下,可否开炉?”
刘禅振袖道:“开炉!”
工匠们闻令而动,神情紧张而专注。
不多时,一声闷响,炽热的铁浆如赤龙出渊,奔涌而出,映红了整个工坊!
刘禅眼中瞬间爆发出狂喜的光芒,但随即,那光芒便被一层深重的忧虑覆盖。
他抚膺长叹,声音带着沉痛:“此物……可铸犁铧利农耕,滋养万民;亦可锻刀剑起干戈,伏尸百万……”
“朕每思战端一开,必致白骨蔽野,妻离子散,实难自安!”
这声叹息,仿佛带着千斤重担,压得周围空气都为之一凝。
众人皆肃然躬身:“陛下仁德。”
“世人常惑于小仁小义。”刘禅环视众人,目光如电,“卿等可知其别?”
见众人茫然,乃正色谕道:
“小仁者,惠及一人;大义者,泽被苍生。”
“朕所求者,非一家一姓之荣,唯九州混一,兵戈永息!”
“使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杼,稚子得养,老者得终,天下共享太平!”
他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字字有力,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描绘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画卷。
众人闻之,无不屏息凝神,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刘禅继而正色道:“然欲行此大仁大义,当以三事为纲:其一,仁义为圭臬,教化天下;其二,律法为架构,明刑弼教;其三,武备为后盾,止戈为武。”
“使上下同心,各尽其能,则成康之治、文景之盛,可复见于今!”
群臣心潮澎湃,齐声拜伏,山呼万岁之声在工坊内回荡。
恰逢诸葛亮至,甫一踏入,便将刘禅方才阐述的“大仁大义”与“三事为纲”听了个真切。
刹那间,这位素来沉稳持重的丞相,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直冲头顶,胸中激荡如沸!
他双目骤然赤红,视线瞬间模糊,清泪再也无法抑制,如断线之珠滚滚而落,顷刻间便打湿了前襟。
这不仅是感动,更是毕生理想被君主深刻理解并宣之于众的震撼与共鸣!
刘禅一眼瞥见,心头猛地一揪,急步趋前搀扶。
触手之处,只觉相父的手臂比记忆中更加清瘦单薄,不由得声音都带上了几分心疼:“相父……相父近日可曾按时进膳就寝?”
此言一出,如同打开了情感的闸门,诸葛亮再也无法强撑,涕泪交流,他紧紧抓住刘禅的手,哽咽得几乎无法成言,只能不住地点头又摇头。
在场众人见此君臣情深至斯,无不感同身受,纷纷掩面拭泪。
刘禅执诸葛亮之手,将其引至僻静轩室。
诸葛亮稍稍平复,强抑着翻腾的心绪,整冠肃立,双手奉上一册,声音犹带着浓重的鼻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微颤:
“臣……臣已制得《三字经》样本,请陛下御览。”
刘禅双手接过,细细翻阅,看着那工整的字迹,想到相父在繁重政务之余的呕心沥血,由衷赞道,语气中充满了愧疚与敬重:
“相父夙夜操劳,呕心沥血至此,朕……朕心实愧!”
君臣促膝良久。刘禅请撰序文,诸葛亮即席挥毫,笔走龙蛇,文思泉涌,三百言雄文顷刻而就。
其文:理贯古今,辞章粲然,教化深蕴。
刘禅捧卷,反复诵读,叹服道:“相父文章,真如岱岳凌霄,令人仰止!”
诸葛亮闻言,玉面虽只泛起淡淡红晕,但眼中却流露出被君主真心赞誉的欣慰与赧然,谦逊不语。
刘禅览至卷末,见唯有己名,不由蹙眉道:“此书多赖相父心血之功,岂可独署朕名?万万不可!”
诸葛亮正色,语气斩钉截铁:“陛下乃创制之主,臣安敢僭越……”
刘禅执意要增其名,言辞恳切,诸葛亮则躬身不起,坚辞不受。
几番推让,刘禅终是拗不过,望着相父那清癯却无比坚定的侧影,心中敬重之情如潮水般汹涌:
“相父真乃坦荡君子,光风霁月,非世间沽名钓誉之辈可比。”
转念间,一丝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此书本借后世之智,自己又何必贪此虚名?
遂道:“既如此,不若将朕名亦除去,只道是仙人托梦所授。”
诸葛亮闻言大急,又谏道:“陛下!此万万不可!……”
见其如此坚持,刘禅只得折中道:“也罢。便称此为仙人托梦所授,名为应麟先生!”
最终诸葛亮另撰序文阐明:“此篇蒙学,乃应麟仙人托梦授于陛下,陛下初创其纲,臣不过稍加编次。”
如此,既全了君臣之礼,亦存了教化之实,二人相视,心意相通。
(按:后世考《三字经》源流,实为民间歌谣渐积而成,经宋儒王应麟等整理,历代续有增补。)
经此周折,终成定本。
初以改良麻纸印刷,虽字迹稍晕,然已胜往昔。首批仅印百册,供学宫子弟传习。
刘禅抚摸着尚带墨香的卷册,感慨万千:“虽未尽善,亦是心血所凝,权且用之。待竹纸成,再制精本。”
次日,刘禅于庄园别院设宴犒劳神兵司众匠。虽冶铁产量仅增五成,未达预期,然已属难得突破。
刘禅深知“欲致千里,先蓄刍秣”之理,特赐盛宴。
初时众匠受宠若惊,战战兢兢,举箸不敢尽欢,连呼吸都放轻了。
刘禅温言劝慰,亲自执酒樽,一一走到匠人席前相敬,笑容和煦:
“诸位劳苦功高,今日但求一醉,无需拘礼!”
皇帝如此平易近人,体恤下情,待圣驾暂离,席间那紧绷的气氛才渐渐消散,终现觥筹交错,笑语喧哗之景,直至夜深,不少人醉意酣然,脸上犹带满足的笑意。
后又另设小宴,独邀造纸司何楮、蒲藤、李絮三人。
酒过三巡,刘禅殷殷垂询工坊诸事,并嘱以张弛之道。其中李絮虽为女流,谈吐爽利,饮啖豪迈,令众人啧啧称奇。
宴罢,带着御赐的荣光与暖意,众工匠即刻投入繁忙工务。
尤以神兵司为甚——皇帝有令:须趁寒冬未至,赶制新式农具,以备来年开荒之需。
虽工程浩大,所幸资材充足,人手齐备。
纵是日夜赶工,众人亦毫无怨言。
工坊里锤打之声彻夜不息,炉火映照着一张张不知疲倦、充满干劲的脸庞。
尝闻“士为知己者死”,今蒙圣主如此厚遇,虽为布衣匠人,胸中亦激荡着报效之情——敢不竭尽全力,以报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