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将书房内的墨香照得愈发清雅。沈清辞轻轻整理着昨夜写就的《清辞录》书稿,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庭院中,夜君离正在与几位大臣议事,他挺拔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威严。
娘娘,早膳已经备好了。秋纹轻手轻脚地进来,见沈清辞仍在整理书稿,不由劝道,您又是一夜未眠?
沈清辞微微摇头:不妨事。王爷不也是彻夜未眠?
她将最后一张书稿仔细收好,正要起身,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不多时,一名侍卫快步走进庭院,在夜君离面前单膝跪地,呈上一封密信。
沈清辞隔着窗子,看见夜君离展开密信,眉头微蹙。她心中一动,对秋纹道:去请王爷先用早膳吧,政事再急,也不差这一时半刻。
秋纹领命而去。沈清辞独自走到廊下,望着渐渐热闹起来的王府。仆从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侍卫们巡逻站岗,一丝不苟。这一切,都与夜君离的治理密不可分。
不多时,夜君离大步走来,手中仍拿着那封密信。
出了什么事?沈清辞轻声问道。
北狄使团提前到了,今日午时便能进城。夜君离将密信递给她,看来,他们比我们更着急。
沈清辞迅速浏览信上内容,眸光微凝:使团中混进了几位北狄贵族子弟,说是来学习中原文化,恐怕另有所图。
无妨。夜君离语气平静,既然来了,就让他们好好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盛世气象。
早膳过后,夜君离径直入宫。沈清辞则留在府中,继续整理《清辞录》。写到新政推行之难时,她不禁想起今早看到的一幕——
几位老臣在庭院中向夜君离禀报漕运改制的进展,言语间满是对新政的赞叹。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尚书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老臣为官四十载,从未见过如此清明之政!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朝堂上司空见惯。
娘娘,秋纹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赵夫人和几位官员家眷前来拜访,说是想向娘娘请教刺绣的花样。
沈清辞心知这不过是托词。自《清辞录》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前来打探的贵妇络绎不绝。她微微一笑:请她们到花厅稍坐。
花厅内,几位衣着华贵的夫人正低声交谈。见沈清辞进来,纷纷起身行礼。
诸位夫人不必多礼。沈清辞在主位坐下,目光扫过在场众人。除了赵夫人,还有吏部侍郎的夫人、新任京兆尹的家眷,都是如今朝中新贵的亲眷。
听闻娘娘近日在着书立说,赵夫人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试探,不知写的可是闺中趣事?
沈清辞端起茶盏,轻轻吹开浮沫:不过是一些治家理政的浅见,难登大雅之堂。
几位夫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吏部侍郎的夫人笑道:娘娘过谦了。谁不知道娘娘辅佐摄政王,政绩斐然。便是我们家老爷,也常夸娘娘见识不凡呢。
是啊,京兆尹夫人接话,如今京城百姓都说,摄政王主外,王妃主内,这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
沈清辞但笑不语。她知道这些夫人前来,无非是想探听朝中动向,或是为自家夫君说项。自从夜君离推行新政以来,想要攀附摄政王府的人越来越多。
说起太平盛世,沈清辞轻轻转开话题,听闻诸位夫人近日都在筹备善堂,救济贫苦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善举。
赵夫人忙道:这都是跟娘娘学的。娘娘在城西设立的育婴堂,不知救了多少弃婴的性命。
众人拾柴火焰高。沈清辞淡淡道,若是京中贵妇都能尽一份力,何愁百姓不安居乐业?
正说着,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丫鬟匆匆进来禀报:娘娘,世子和小郡主在院子里...在院子里背诗呢!
沈清辞心中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小孩子咿呀学语,也值得大惊小怪。
她起身对诸位夫人道:失陪片刻。
一出花厅,就见乳娘抱着两个孩子站在梅树下,几个丫鬟围在一旁,个个面露惊异。夜宸正指着树上的梅花,奶声奶气地念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才六个多月大的夜璇竟然接口道:遥知...不是雪...
沈清辞快步上前,从乳娘怀中接过女儿:这是谁教你们的?
夜璇睁着一双大眼睛,小手抓住母亲的衣襟,却不再说话。夜宸也安静下来,只是用那双过于清澈的眼睛望着母亲。
方才世子在玩雪,乳娘战战兢兢地解释,不知怎么就开始背诗了...小郡主跟着学舌...
沈清辞强压下心中的震惊,淡淡道:想必是平日里听我们念得多了,小孩子记性好,学了几句。
她抱着两个孩子回到内室,命所有人都退下。仔细端详着儿女异常清明的眼神,沈清辞心中百转千回。
宸儿,璇儿,她轻声问道,你们...还记得前世的事吗?
夜宸伸出小手,轻轻抚摸母亲的脸颊,目光中竟带着一丝不符合年龄的疼惜。夜璇则依偎在母亲怀中,小声呢喃:娘亲...不哭...
沈清辞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泪流满面。
午后,宫中传来消息:北狄使团已抵达京城,夜君离正在宫中接见。与此同时,一份关于新政成效的奏报也送到了摄政王府。
沈清辞展开奏报,越看越是欣慰。自新政推行以来,国库收入增加了五成,各地粮食产量创新高,漕运效率提高了一倍。更令人振奋的是,边境贸易开展后,商人往来频繁,带动了沿途各州府的经济。
娘娘,秋纹欣喜地道,听说如今百姓都在称颂王爷的功德呢。
沈清辞轻轻摇头:王爷最不喜这些虚名。
她走到书案前,提笔在《清辞录》中添上一段:为政之道,不在沽名钓誉,而在实干惠民。古语云:政声人去后,真正的政绩,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写到这里,她忽然想起早间那些夫人的来访,又续写道:权势如潮水,来时汹涌,去时匆匆。唯有以民为本,方得长久。
傍晚时分,夜君离回府。他眉宇间带着些许疲惫,但目光依旧锐利。
北狄使团如何?沈清辞替他解下朝服,换上常服。
来者不善。夜君离淡淡道,使团中混进了几位北狄王子,明为学习,实为探查虚实。
你可有应对之策?
夜君离唇角微扬:明日宫中设宴,让他们好好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文明之邦。
是夜,月华如水。沈清辞哄睡两个孩子后,来到书房。夜君离正在批阅奏章,见她进来,放下朱笔。
今日宸儿和璇儿...沈清辞欲言又止。
夜君离眸光微动:我都知道了。
他们...似乎记得前世之事。
未必是坏事。夜君离起身,走到她面前,既然天意如此,我们好生教导便是。
他执起她的手:今日北狄使团中,有个年轻人特别关注新政。我派人查过,他是北狄大王子,素有贤名。
沈清辞立即明白他的用意:你想通过他,将新政的理念传播到北狄?
不错。夜君离目光深远,若能以文化之,以德化之,何须刀兵相见?
这一刻,沈清辞在他眼中看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不为一时的胜负,不为眼前的利益,而是着眼于千秋万代的和平。
她忽然想起《清辞录》中写到的:真正的强者,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德化人。
夜深了,王府中一片寂静。唯有书房中的灯火,一直亮到天明。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庭院时,夜君离已经整装待发。今日他要与北狄使团正式会谈,商讨边境贸易的具体条款。
沈清辞替他整理朝服,轻声道:我昨夜想了想,或许可以在《清辞录》中加上一章,专门论述外交之道。
夜君离挑眉,说来听听。
外交如弈棋,既要把握大局,也要注意细节。沈清辞道,更重要的是,要以诚相待,以信立约。
夜君离颔首:此言甚善。
他正要出门,忽然转身:今日宫中设宴,你带着宸儿和璇儿一同前往。
沈清辞微微一怔:他们还这么小...
无妨。夜君离目光深邃,让北狄人看看,我大启的未来。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沈清辞忽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外交会谈,更是一场文明的展示。而她的《清辞录》,或许将成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阳光洒满庭院,照在刚刚发芽的梅枝上。春意渐浓,万物复苏。沈清辞站在廊下,望着这个生机勃勃的王府,心中充满希望。
无论前路还有多少挑战,大启王朝在夜君离的治理下,正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她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智慧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参考。
远处,宫中的钟声响起,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沈清辞转身回到书房,继续提笔书写。墨香氤氲中,一个伟大时代的智慧,正随着她的笔尖流淌而出,汇成照亮后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