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轻轻一笑,眼中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暖意。语气却又渐渐沉下来,带着几分对过往的追忆。
“那时候我和王爷,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俩都铁了心要复仇,可翻来覆去想,连从哪儿起步都不知道。
把仅剩的全部家当交给王海龙打理,也只能盼着他出海后多挣点钱,可赚钱本就只能慢慢来,更别说复仇要用到的钱,永远都不够。”
她轻轻叹了口气,“那时候我们就商量好,一个在明,一个在暗。王爷本就是皇帝的眼中钉,根本藏不住,只能摆在明面上;
而我便遁入暗处,从头学各种本事。学商道、学人心,学一个深闺女子本不该碰的权谋之术……”
“可最缺的,还是钱。”她语气微涩,“急着用钱,我们甚至试过私铸铜钱。
可铜料管控森严,身边耳目众多,稍有动作便会被察觉。最后,只能作罢。”
她顿了顿,目光投向虚空。那里本是一片黑暗,她的眼中却仿佛映出往昔的灯火。
“那段日子,最难熬的是看不到光。我和王爷常常夜深不眠,聊些遥不可及的梦话,只为给自己一点盼头。”
“我们会说,等将来掌了权,要改什么法,废什么税,要让百姓不再挨饿,让商人不必看官府脸色。聊得最多的,是要怎么做,才能让天下更好。”
“直到我第一次见到外邦的银币,才明白为何南洋商旅宁可用荷兰盾、西班牙元,也不愿碰大顺的铜钱。
我翻遍资料,结合大顺实情,反复推演,还是觉得银币是最好的选择。”
她语气一缓,眼底闪过一丝柔光。
“王爷那时还笑着说等将来我们掌了天下,户部就交给我管。天下的钱,都按我的法子来铸。”
说到这儿,王妃忍不住笑了笑,笑容里却藏着几分无奈。
应元正想起刚才在王爷书房里,对方让他辅佐王妃的那番话,心里顿时沉了沉,说不出的滋味。
王妃像是察觉到他的心思,轻声问:“你父王……说了什么?”
“……父王让我,好好辅佐母妃。”应元正如实回答。
王妃缓缓点头,眼中情绪翻涌。有欣慰,有沉重,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不舍。
她凝视着应元正,良久,才缓缓开口,“我和王爷,从不追问你为何懂这么多,也不深究你来自何处。我们只在乎一件事……”
她目光如炬,直抵人心。
“你的目标,还和我们一样吗?”
应元正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说:“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我的目标都不会变。”
王妃看了他好一会儿,伸出手,轻轻摸了摸他的头。
虽然没再开口,可那动作里的信任与托付,却比话语更重。
离开了王妃的佛堂,外面夜风微凉。
应元正回到房中,躺在床上,心里全是担忧。
最担心的就是王爷要是真的撑不住了,岭南会不会出现权力真空,进而影响复仇的大事。
王爷身边的幕僚倒不用他操心,都是跟着王爷多年的老人。
可那些仗着王爷提拔才上位的官员,未必忠心,万一等王爷走了就倒戈,麻烦就大了。
当然,他也想过另一种可能。
王爷真不在了,皇帝会顺势把他推到平南王的位置上,让他掌管岭南。倒也算平稳过渡。
但他和系统都清楚,不管皇帝是为了‘帮’他,还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肯定会先借着这个由头,把岭南的势力清理一遍。
到时候,王府的几个幕僚怕是一个都逃不掉。
王爷这些年攒下的底子,还有他这几年辛辛苦苦地付出,全都会付诸流水。
细查下去他谋反的事也会被翻出来。
所以无论怎么看,王爷活着,才是眼下最好的结果。
可这事儿,根本由不得他。
好在这之后,王府里的事依旧井井有条,王妃也还是像往常一样,大多时候待在佛堂里。
唯一变了的,大概就是应元正自己的心境。
他感觉肩上的担子,好像又重了些。
另一边,赵明和傅丘已经收到了他的提议。
让那些没受灾的县,匀出一部分粮食来支援灾区。现在各地的重心,除了从外面采买粮食,就是内部互相救济。
可这么一统筹,问题也跟着冒了出来。
不少县往年都在粮食数量上做了手脚,要么谎报丰收,要么偷偷倒卖粮仓里的粮,还有用次粮充好粮登记在册的,导致实际存粮和账本上的数差了一大截。
这事让整个巡抚衙门的官员都慌了神,尤其是布政使傅丘。
这些烂摊子其实是前任卢怀远留下的。
他来岭南就应该先清查这些问题,可他来后不久便逢大雨连绵,灾情紧急,只得搁置。
但眼下粮食要紧,就算想追究以前的责任也来不及了。
大家只能东拼西凑,找商户买粮,再加上官府去外面买的,才勉强把缺口补上。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老天爷没再给他们添乱。
日子一晃,就到了年末。
王妃重新在城外开了粥棚,救济过冬的灾民;城里的大户人家也跟着效仿,多少能帮衬些。
南越城本就富庶,应元正和赵明等人商量后决定,把城中多余的粮食,都分发给其他受灾严重的府县。
当然,年末也不全是糟心事。
孙使按照他的要求,送回来了一批各个国家的武器,这里面就有应元正想要的燧发短手枪。
这段时间,他就假装拆开研究。然后等明年,再把之前画好的燧发短手枪改良图拿出来,就能名正言顺地找人仿制了。
看到这些武器最开心的便是刘健了,应元正索性将所有武器都拿给他,让他试用,回头跟自己说说感想。
刘健皱着眉,瘪着嘴冒出一句,“世子,您之前给我们出的那道题,我还没琢磨好呢。”
他说的,是应元正之前给他们三个出的问题。
税收,除了向农户征收,还能从哪些人身上收?
这么久过去了,三人里没一个主动给他回话的。
应元正原本以为,刘健会是第一个想出答案的人。
因为之前和何江他们读书的时候,他就说过了,没想到刘健居然没有照搬他的答案。
“我也没有催你们的意思。等你们想好了,咱们再好好聊聊。”应元正笑了笑。
三人互相看了看,刘健连忙点头,“那我们再想想。”
而另一边早已回到家里的何江,正给家里人讲述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
这已经是他们家茶余饭后的必备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