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王妃看向他,“正是靠着王海龙这支船队,王府才一点一点有了钱,有了人,有了立足之本。”
应元正点头,他能明白。
不说之前,就说他来了之后。这皇帝又是削减俸禄,又是强征存粮,要在岭南积蓄反叛之力,几乎不可能。
唯有出海这一条路。
而这条路,他们走对了。
王妃没有继续追忆往事,而是话锋一转,问道:“如今我有一个难题尚未解决。这银币,如何防止被人剪边?”
“在边缘加上等距的齿纹。”应元正脱口而出,他就知道对方要问。
“等距?”王妃微微挑眉。
不愧是王妃一下就抓住了重点。
“是,这比花纹更有效。”应元正解释道。
“花纹是手工雕刻,每枚都有细微差异,伪造者尚可模仿。但等距边齿必须用机器才能精准压制。一旦被人剪边,齿纹断裂,便无法复原,极易识别。”
王妃听完,没有露出意外的神情。
应元正继续说:“原理并不复杂。用一根巨大的丝杠旋转,产生垂直、强大且可控的压力,将上下模具上的图案压印在银坯上。
至于边齿,则需另造一个环状模具,将银坯置于其中。当主模具压印图案时,环模同步在边缘压出整齐齿痕。”
王妃略一思索,便已了然,“你心中已有构想?”
应元正点头,“之前我拿到母妃给我的银币后,就一直在思考。回书房后,我会画出详细图纸给您。”
“好。”王妃轻轻颔首,目光却忽然变得深邃,“你还真是一点不问呢?”
应元正笑了,“母妃不也什么都没问吗?而且……银币确实比铜钱好。”
王妃唇角微扬,望向摇曳烛火,声音低而清晰,“这是其一,其二是为了海上那条路。”
“南洋那边的商户其实并不愿意用大顺的钱。他们更信赖荷兰盾或是西班牙银元这种货币。”
应元正想了想,“铜钱笨重难携,交易不便;银块虽贵,却须次次称重、验色,稍有奸商掺假,便损人利己。不如其他国家的银币方便。”
王妃点头,“正因如此,所以我要铸一款属于我们的银币。让它走出岭南,走向南洋,成为我们自己的通行货币。”
应元正忍不住赞叹,“母妃想得长远,这样一来,往后岭南的商气能更活,就算朝廷再想从铜钱上卡咱们,也影响不到根本。”
这就是之前他和系统谈论的,王妃正在构建一套独立于大顺之外的货币体系。
他稍作停顿,装作不解地问:“那母妃可想过,首批铸多少枚?与铜钱的兑换比例如何定?还有……”
“我不懂货币,但这个银币不能无底线的铸造下去吧?”
不能,需要锚定物。否则就是废纸了。
这个时期,他们能用的信用是‘王海龙’,但这个信用是比不上一个正规国家‘大顺’的。
而要是造反,就更难说信用了。分分钟资金外逃、信用崩塌。
他想听听王妃会怎么做?
王妃没有回答“铸多少”,也没有提“兑换比”。
她的目光落在桌案上那枚银币上,语气沉稳:“用这银币本身的价值为基准。往后每一枚银币,都按固定成色、固定重量来铸。
就定一两纯银铸十枚,每枚含银一钱,误差绝不能超分毫。百姓手里拿着银币,随时能去王府辖下的银号,按这个数兑换成银块;要是有银块,也能来换银币,分文手续费都不收。”
应元正心里猛地一动,果然是银本位。
【典型的贵金属锚定思路,用白银的实际价值给银币兜底,和牛顿当年的核心逻辑一致,以实物价值撑起货币信用。】
王妃见他神色微动,知道他有所感悟,便放缓语调。
“而黄金,我打算让它做个‘定盘星’。
王府每月会公布银与金的兑换比率,这个比率不逼着百姓遵守,但所有王府的买卖、官署收的税赋,都得按这个数来算。
银币、银锭、金条,皆可缴税,皆算足额。”
应元正微微皱了下眉头。
‘系统,这和你之前说的牛爵爷那个货币制度是不是不一样?’
【是。牛顿是强行锁定金银比价,全国统一执行,结果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导致银价下跌。市场价与官方价脱节,劣币驱逐良币,他自己都栽了跟头。
而王妃聪明在:她只让官府用这个比率,民间自由浮动。既维持了财政统一,又避免了价格扭曲。】
王妃略一停顿,眼底掠过一丝锐利的光,“我早已下令王海龙船队,每次从南洋回来,都带些黄金存进王府的金库。
百姓要是担心银币不稳,随时能拿银币按官定比率换黄金,哪怕将来银价跌了,手里的黄金也能稳住本。
我还立下死规矩:不管什么时候,王府的银号、商铺,都认这个银币和黄金的兑换数,绝不因为市场上银价涨落就变卦。”
【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系统的声音带着赞许。
【牛顿只允许百姓去铸币厂换币,且过程繁琐;王妃却是‘随时兑、零手续费、黄金兜底’。你想,若银价跌,百姓可换金避险,自然不会恐慌抛售银币。】
【更关键的是,她用真金白银储备撑信用,而非空喊‘国家信用’。这对地方势力而言,务实得多。】
应元正瞬间豁然开朗,忍不住开口赞叹。
“母妃这办法妙啊!既让银币有银本身的分量撑着,又用黄金给大家留了定心丸,不管银价怎么变,百姓都敢放心用这银币了。”
王妃唇角微扬,指尖轻轻敲了敲那枚银币,“乱世里的钱,拼的从来都是‘信’。
我不用空话立信用,就用实打实的银、摸得着的金,再加上王海龙的船队能保商路安稳,银号能随时兑换。
百姓才会觉得这银币踏实,就算将来有变动,也不会慌着逃离岭南。”
应元正连连点头,趁机在脑海里问系统。
‘所以,牛顿与王妃所用方法的根本差别,到底在哪?’
【差在根基。】
系统解释道。
【牛顿依托的是‘国家主权信用’。王妃依赖的,是‘实物储备、地方信誉、商路控制’三位一体的生存逻辑。
我几乎可以断定,王妃一定研究过西洋货币制度,然后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良。】
应元正琢磨了片刻,彻底理清了逻辑。
他忍不住感叹,‘这是真牛逼啊。’
他看着王妃,眼里都冒出了星星,“母妃……您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王妃笑了笑,“你是不是觉得我天天在家念经,就只会念经?”
应元正窘迫了一下,这是他第一次见王妃时,心里想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