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召集会议的挫败感尚未完全消化,林晓晓便不得不硬着头皮投入到具体的工作推进中。她将会议上与李哥“讨论”后初步确定的、最为保守的一套风格方向,整理成简要的任务说明,并附上参考图例和基础要求,通过邮件正式分派给王姐和李哥。
邮件措辞谨慎,甚至带着一丝她自己都厌恶的谦卑,反复使用“建议”、“参考”、“辛苦您看看是否可行”之类的字眼。她知道自己资历浅,不敢用命令的口吻,只希望能用专业和诚意打动对方。
邮件发出后,她心怀忐忑地等待着回复。
王姐的回复最先到来,一如既往的简洁,甚至可以说是敷衍:“收到,会安排时间处理。” 没有对方向的认可或质疑,没有时间节点的承诺,只有一个冰冷的“收到”。
李哥的回复稍晚一些,内容倒是多了几句:“方向看了,技术实现上有些细节需要评估,我先试着做几个基础模型看看效果。” 听起来似乎更配合,但“试试看”这种不确定的表述,也让林晓晓心里没底。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晓几乎是在一种焦灼的等待和小心翼翼的催促中度过的。
她每天都会在工作群里@相关人,询问进度,得到的回复永远是“在进行中”、“有点复杂,需要时间”。她不敢催得太紧,怕引起更大的反弹,只能耐着性子,同时自己也不断地查阅资料,细化构思,希望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推动进度。
然而,当约定的初步成果提交日到来时,她收到的文件,却像一记闷棍,敲得她头晕眼花。
王姐负责的部分,是几张色彩黯淡、构图保守、几乎看不到任何“非遗”元素和“元宇宙”想象力的普通场景概念图。线条粗糙,细节缺失,甚至能看出明显的赶工痕迹。这水平,别说创意助理,就连她自己刚入职时做的练习稿都不如。
李哥那边稍微好一些,提交了几个基础3d模型,但材质粗糙,灯光效果平平,完全无法体现方案要求的“沉浸感”和“文化韵味”。他附带的说明邮件里,罗列了一堆技术难点和实现成本,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这个方向“性价比低”、“投入产出比不佳”。
这两份“成果”,与其说是初步方案,不如说是两份充满了消极抵抗情绪的“劝退书”。
林晓晓看着电脑屏幕上那惨不忍睹的图片和平淡无奇的模型,一股火气直冲头顶,脸颊因为愤怒而涨得通红。
【这根本就是糊弄!是敷衍!他们根本就没用心做!】她在内心咆哮,手指紧紧攥成了拳。
她强忍着立刻冲去找他们对质的冲动,深吸了几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专业,然后在群里@了王姐和李哥:
“王姐,李哥,辛苦两位。我看了初步的成果,有一些细节想跟两位沟通一下。关于王姐这边的场景图,色彩和构图上是否可以考虑更贴合我们之前讨论的‘东方奇幻’基调?比如参考一些敦煌壁画的色彩体系?李哥这边的模型,材质和光影效果上,是不是还有优化的空间?我们约个时间快速过一下?”
消息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过了许久,王姐才不咸不淡地回复:“小林,风格这个事见仁见智,我觉得现在这个色调更稳重。而且我手头还有苏总监那边好几个急活,实在没时间大改了。”
李哥的回复则更显“专业”:“林助理,材质和光影要达到你说的效果,需要调用高精度贴图和实时全局光照,这对硬件和渲染时间都是巨大挑战。现阶段项目资源紧张,我觉得应该把精力放在更核心的功能实现上。”
一个用“忙”推脱,一个用“技术”压人。
两人一唱一和,将林晓晓提出的合理修改意见,轻描淡写地挡了回来,甚至还隐隐给她扣上了一顶“不懂行”、“不体谅同事”、“好高骛远”的帽子。
林晓晓坐在工位前,看着屏幕上那些冰冷的文字,感觉浑身发冷。
她意识到,自己空有一个“创意助理”的头衔,但在这些老资历同事面前,根本毫无权威可言。她的指令被打折执行,她的意见被轻易驳回。他们表面客气,实则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甚至可能正等着看她这个“关系户”的笑话。
苏晴甚至不需要再亲自出面,仅仅依靠她在团队中多年经营的隐形影响力和对资源分配的掌控,就足以让林晓晓寸步难行。
拥有头衔不等于拥有权威。
这个认知,伴随着巨大的无力感和屈辱感,沉甸甸地压在了林晓晓的心头。
职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冰冷,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