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回到居所,屋内烛光昏黄。他坐在桌前,将今日朝堂上的辩论过程在脑海中反复回放,试图找出破绽。“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想要突破绝非易事。但一定有办法的……”洪书喃喃自语,目光落在桌上那堆证据上,眼神逐渐坚定,似已做出某种决定。
一夜未眠,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洪书疲惫却又充满斗志的脸上。他简单洗漱后,便匆匆前往与盟友约定的地点。
当洪书踏入那间静谧的偏厅时,盟友们已经到齐。屋内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却丝毫无法缓解众人凝重的神情。洪书走到主位前,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沉声道:“诸位,昨日朝堂上的辩论大家也都看到了,贵族大臣们顽固不化,我们必须拿出更有力的对策。”
一位盟友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洪女官,他们不仅狡辩,还倒打一耙,诬陷我们别有用心,实在是可恶至极。”
洪书微微点头,神色严肃:“这在意料之中,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但我们也收集了不少证据,足以证明改革的紧迫性。接下来,我们要重新梳理这些证据,在朝堂上让他们无可辩驳。”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仔细翻阅手中的资料。洪书拿起一份账目记录,指着上面的数字,说道:“大家看,这是最近一年宫廷采买的账目,其中多处支出明显不合理,远超市场价格。这足以说明采买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贪污受贿行为。”
另一位盟友接着说道:“还有这些物资质量报告,许多采购回来的物品根本不符合标准,严重影响了宫廷的正常运作。”
经过一番讨论,众人决定从不同角度入手,将证据分类整理,形成一套完整且逻辑严密的论述。洪书还特别强调,在辩论时要注意言辞,既要据理力争,又不能过于激进,以免引起皇帝的反感。
很快,新一轮朝堂辩论的日子来临。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洪书和盟友们站在一侧,对面则是一脸不屑的贵族大臣们。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目光在双方之间来回扫视。
洪书率先出列,向皇帝行礼后,大声说道:“陛下,经过几日的调查与整理,臣等又收集到了更多关于采买制度弊端的证据,足以证明改革势在必行。”说罢,他将手中的证据呈给太监,由太监转交给皇帝。
皇帝接过证据,仔细翻阅起来,眉头越皱越紧。洪书继续说道:“陛下请看,这是采买账目的明细,许多物品的采购价格比市场均价高出数倍,如此巨大的差价,背后必然存在贪污腐败。而且,采购回来的物资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了宫廷的各项事务,甚至危及到了皇室的生活。”
洪书的盟友们也纷纷站出来,补充各种证据,详细阐述采买制度给宫廷和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贵族大臣们见状,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一位贵族大臣站出来,冷哼一声道:“陛下,这不过是他们的片面之词。采买之事本就复杂,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怎能仅凭这些账目就断定存在贪污?至于物资质量问题,也可能是偶然情况,不能以此作为改革的依据。”
洪书立刻反驳道:“大人此言差矣。市场价格虽有波动,但如此离谱的差价绝非偶然。而且,我们调查了多个批次的物资,均存在质量问题,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另一位贵族大臣也跳出来,指着洪书等人说道:“你们这些人,不过是想借此机会谋取私利,扰乱朝堂秩序。所谓的改革,不过是你们的幌子罢了。”
洪书气得浑身发抖,大声说道:“我们一心为了宫廷和国家的利益,为了清除采买制度的弊端,何来谋取私利之说?你们这是在狡辩,是在为自己的腐败行为开脱!”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朝堂辩论陷入了胶着状态。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双方的激烈争论,心中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深知采买制度确实存在问题,需要改革;另一方面,贵族势力庞大,若强行推行改革,可能会引发朝廷动荡。
时间在紧张的辩论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近中午。皇帝揉了揉太阳穴,缓缓说道:“今日辩论暂且到此,朕需要时间仔细权衡。诸位爱卿先退下吧。”
洪书和盟友们无奈地行礼退朝。走出朝堂,洪书望着天空中那片阴沉的乌云,心中满是忧虑。虽然他们拿出了充分的证据,但贵族大臣们的顽固抵抗和皇帝的犹豫不决,让改革之路变得更加艰难。他们能否想出办法打破这僵局,说服皇帝支持采买制度改革?洪书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