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举办中秋晚会,昭阳受命组织村民排练节目。在轻松欢快的筹备过程中,她惊喜地发现,庄严的佛法不仅可以融入日常劳作,也能如此亲切活泼地渗透进民俗节庆与寻常百姓的欢声笑语里。
中秋将至,山寺内外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禅修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喜庆氛围。桂花暗香浮动,与袅袅檀香交织在一起。清心师姐找到正在帮忙打扫大殿的昭阳,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的笑意:
“昭阳,今年中秋晚会,寺里想与民同乐,除了诵经祈福,还打算请村里出几个节目,热闹一番。大家都推举你来牵头组织排练,你觉得如何?”
昭阳握着扫帚的手微微一顿。组织排练?这似乎与她平日扫地诵经的静默修行相去甚远。她脑海中瞬间闪过村民们质朴甚至有些拘谨的面孔,要让他们登上寺院的舞台?
但她没有犹豫太久,便合十行礼:“师姐吩咐,昭阳尽力而为。”她将此视为一种新的修行——在欢乐与协作中修行。
消息在村里传开,起初的反应是腼腆和推拒。
“我们这些粗人,哪会表演什么节目?”
“上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昭阳没有气馁,她挨家挨户走访,不是命令,而是邀请。她笑着对大家说:“不是要演得多好,就是图个团圆喜庆。咱们平时怎么乐呵,就怎么来。寺院也是咱们的家,在家里人面前,有什么好害羞的?”
她的话语带着一种平实的理解和鼓励,消解了村民们的紧张。她开始留意每个人的特点。李大勇嗓门洪亮,年轻时爱唱几句山歌;王翠花手巧,会剪窗花;赵老爷子虽然腿脚不便,但经历丰富,肚子里有不少老故事;几个半大的孩子活泼好动……
她因材施“演”,组建了一个奇妙的“剧组”。
她请李大勇带着几个中年汉子,排练一曲粗犷有力的劳动号子,再现田间耕作的场景;请王翠花带领妇女们,一边哼着轻柔的民间小调,一边展示剪纸和刺绣的手艺;让孩子们排练一个简单活泼的、关于月亮的童谣表演;甚至鼓励赵老爷子,不用上台,就在台下,用他那苍老而缓慢的语调,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中秋和团圆的老故事。
排练地点就设在寺院宽敞的后院。起初,大家都很放不开。汉子们唱号子时声音像卡在喉咙里,妇女们做手工时低着头不敢看人,孩子们则笑闹成一团。
昭阳不急不躁。她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时而轻声提醒节奏,时而用鼓励的眼神肯定他们的努力。当有人出错或害羞时,她会温和地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就像扫地一样,一下一下来,总会干净的。”
她将修行的心法无形地融入其中。她提醒大家:“唱歌时,感受气息的流动;做手工时,专注于指尖的感觉;就像我们禅坐观察呼吸一样。”她让排练本身,也成了一种安住当下的练习。
渐渐地,气氛变得热烈起来。汉子们的号子声越来越响亮、整齐,充满了力量感;妇女们在熟悉的劳作中找到了自信,脸上露出了笑容,手中的剪刀和针线也越发灵巧;孩子们在昭阳的引导下,也变得有序而专注,童声清脆悦耳。
寺院的后院,不再是只有钟磬梵呗的庄严道场,也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欢歌笑语。桂花树下,粗犷的号子与轻柔的小调交织;月光初上的傍晚,稚嫩的童谣与苍老的故事呼应。
昭阳穿梭其中,协调节奏,解决小摩擦,鼓励每一个人。她看到佛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化作了李大勇歌声中的踏实,王翠花指尖下的创造,孩子们纯真的快乐,赵老爷子故事里的温情。
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
原来,庄严的寺院不仅可以容纳静默的禅修,也可以拥抱如此生动、活泼的民俗欢庆。佛菩萨的慈悲,不仅体现在晨钟暮鼓的修行中,也体现在这寻常百姓的欢声笑语、团圆喜庆里。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如水。
寺院大殿前的空地上,临时搭建的舞台亮起了温暖的灯光。村民们换上干净的衣裳,虽然依旧带着泥土的气息,但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一丝自豪。
法会庄严肃穆的诵经祈福之后,便是村民们的“民俗汇演”。
当李大勇和汉子们用尽力气吼出那首承载着土地记忆的劳动号子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王翠花和妇女们展示出精美的剪纸“圆满吉祥”时,引来阵阵赞叹;孩子们的童谣表演天真烂漫,赵老爷子的故事让人动容……
昭阳站在台下阴影里,看着这一切,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她看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绽放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光芒。佛法,以这样一种亲切、活泼的方式,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与他们的喜悦、他们的劳作、他们的传承紧密相连。
清心师姐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望着台上台下的一片欢腾,轻声说:“你看,法无定法。让众生欢喜,便是最好的供养。”
昭阳深深点头。她明白了,修行之路万千法门,扫地是修行,诵经是修行,主持公道是修行,甚至,组织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会,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慰藉和欢乐,同样是无上的修行。
这一夜,月光格外明亮,照亮了寺院,也照亮了每个人心中那份朴素而真挚的喜悦。
然而,在持续的精进修行中,昭阳也开始更敏锐地察觉到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一次轻微的肠胃不适,让她对“身心不二”有了更深的体悟。
她轻轻按了按自己的腹部,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往常的滞涩感。
昭阳望着月光下欢笑的人群,心如满月:真法无相,遍一切处。若能于欢声笑语中见性明心,则搬柴运水、嬉笑怒骂,无不是庄严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