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阳”并购“碳基科技”的整合工作刚进入正轨。
研发中心便传来了足以震动整个行业的消息。
——韩教授团队研发的“双相复合梯度”正极材料,在实验室测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天清晨,韩教授带着一份厚厚的测试报告,快步走进祁阳的办公室。
他的白大褂上还沾着些许实验粉末。
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沾着淡蓝色的试剂痕迹。
眼底却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祁总,您看!”
韩教授将报告重重放在办公桌一角。
声音因激动微微发颤:“‘双相复合梯度’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了245wh\/kg,比第一代产品提升了整整50%!”
“而且循环寿命依然稳定在3000次以上,快充性能也突破了行业瓶颈。”
祁阳放下手中的并购复盘文件。
指尖轻轻叩了叩桌面。
接过报告时,指腹触到纸页上未干的油墨印。
他逐行扫过数据表格。
呼吸不自觉地加快。
指节因用力捏着报告边缘微微泛白。
报告显示,这种新材料采用了全新的晶体结构设计。
——通过在材料内部构建“核心-壳层”双相梯度结构。
既保留了聚阴离子材料的高稳定性。
又融入了层状氧化物材料的高容量特性。
像给材料穿了一层“防护甲”。
实现了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完美平衡。
更关键的是,其倍率性能大幅提升。
表格里“15分钟充电至80%”的数字格外醒目。
这意味着材料完全满足储能电站的应急补能需求。
也能适配商用物流车频繁启停的快充场景。
“这绝对是颠覆性的突破。”
祁阳反复确认最后一页的检测结论,语气中满是振奋。
他清楚,钠离子电池此前最大的短板就是能量密度。
大多只能用于低速车和小型储能设备。
而“双相复合梯度”材料的出现,直接将钠电的应用边界拓宽到中型储能电站、商用物流车,甚至部分乘用车领域。
“韩教授,立刻启动保密程序。”
祁阳抬眼时,眼神已恢复冷静。
“所有实验数据加密存储,服务器权限只对您和研发核心成员开放;”
“参与研发的人员签署补充保密协议,实验室进出记录每天核对,绝不能让消息提前泄露。”
韩教授早已做好准备。
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份折叠的清单:“研发团队上周就补签了保密协议,实验室的样品锁进了防爆保险柜,设备间安排了24小时安保轮岗。”
“我们还梳理了相关技术的专利布局,计划在全球12个主要市场同步提交发明专利申请。”
“从配方到制备工艺,全链条覆盖,避免核心技术被侵权。”
当天下午,祁阳召集核心管理层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的百叶窗全部拉严。
投影幕布上“保密会议”的红色字样格外醒目。
会上,他正式将这种新材料命名为“磐石3.0”。
并宣布成立专项小组推进中试。
由韩教授牵头技术。
生产总监陈明远负责产线改造。
财务总监马明统筹资金。
韩教授站在幕布前,用激光笔指向结构图:“双相复合梯度结构的关键在于‘梯度界面’的控制。”
“我们通过精确调节烧结温度和气氛,让材料核心与壳层之间形成50纳米厚的平滑成分过渡区。”
“既解决了传统复合材料的界面阻抗问题,又提升了结构稳定性。”
“就像给两层不同材质的积木搭了个‘缓冲垫’。”
陈明远率先提问。
他手里的笔记本上已画满产线草图:“中试需要哪些特殊设备?现有产线的烧结炉、混料机能否改造升级?如果要新增设备,采购周期大概多久?”
“需要新增两台高精度气相沉积设备和一套原位成分分析系统。”
韩教授调出设备参数表:“我已经联系了三家供应商,最快的一家预计设备采购周期为3个月。”
“现有产线的主体设备可以保留,但需要对烧结炉的温控系统和气氛控制系统进行改造。”
“把温度波动控制在±1c以内,气氛纯度提升到99.999%。”
“确保能精准控制梯度界面的形成条件。”
马明推了推眼镜。
翻开随身的财务测算表:“中试阶段预计投入1.2亿元,主要用于设备采购、工艺调试和样品测试,其中设备占比60%。”
“如果中试成功,大规模量产时单位成本预计比‘磐石2.0’高15%。”
“但考虑到能量密度提升50%,按储能项目的度电成本计算,综合性价比依然显着优于锂电池,市场接受度没问题。”
会议最终确定了“磐石3.0”的推进时间表。
3个月内完成设备采购与产线改造。
6个月内实现公斤级中试。
12个月内启动吨级量产筹备。
为了确保进度,祁阳敲了敲桌子,语气坚定:“研发、生产、财务部门要打破壁垒,建立周例会制度。”
“每周五下午汇总进展,及时解决中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谁都不能掉链子。”
中试工作启动后,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几乎变成了“战场”。
韩教授带着团队搬去了园区的临时宿舍。
白大褂成了日常着装。
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
他们反复调试烧结工艺参数。
从温度、气氛到保温时间。
每一个变量都要测试上百次。
陈明远则亲自盯着设备改造进度。
每天泡在生产车间。
安全帽上沾满灰尘。
设备安装时,他会蹲在旁边看工人操作。
每一个零部件的位置、每一条管线的连接都要现场确认。
生怕出现一丝偏差影响后续生产。
马明的财务团队更是开辟了“绿色通道”。
设备采购款项当天申请当天审批。
测试费用优先拨付。
确保资金不会耽误工期。
有次供应商临时要求预付30%货款。
马明当天就协调好了资金,让供应商提前发货。
然而,中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启动初期,材料的批次一致性始终达不到要求。
不同批次的能量密度波动幅度超过8%。
最高248wh\/kg,最低只有229wh\/kg。
远高于5%的目标范围。
韩教授带领团队连续熬了三个通宵。
将原位表征设备搬进了烧结车间。
实时观察烧结过程中材料的结构变化。
终于在第三天凌晨,他们发现了问题所在。
——前驱体混合不均匀,部分区域的元素分布偏差超过10%。
导致梯度界面形成不稳定。
进而影响能量密度。
“我们需要新增一套双螺杆混合设备。”
韩教授在紧急会议上提出解决方案,眼底布满血丝,声音沙哑:“通过高速剪切和挤压,确保前驱体在原子级别均匀混合。”
“同时调整烧结炉的升温速率,从5c\/min降至2c\/min。”
“给梯度界面足够的形成时间,让成分过渡更平滑。”
陈明远立刻联系设备供应商。
加急采购双螺杆混合设备。
还特意派了一名工程师去供应商工厂盯着生产。
确保设备能在15天内交付。
生产团队则调整产线参数,将升温速率下调。
虽然延长了烧结时间。
但所有人都耐着性子等待工艺优化结果。
两周后,新设备终于安装调试完成。
当第一批次调整工艺后的“磐石3.0”样品产出时。
整个实验室的人都围了过来。
检测数据出来的那一刻。
实验室里响起了欢呼声。
——能量密度稳定在240-245wh\/kg之间,波动幅度控制在3%以内,完全符合要求。
“成功了!”
年轻的研发工程师小李激动地抱住了身边的同事,眼眶通红。
韩教授看着测试报告上的数字,眼角也泛起了泪光。
这背后,是团队无数次的实验失败。
是放弃了无数个周末和节假日的坚持。
更是对钠离子电池技术的执着与信仰。
“磐石3.0”中试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
“启明深瞳”也在技术创新上传来好消息。
林峰带领算法团队,基于transformer架构和新一代注意力机制。
历时半年,开发出了更强大的通用视觉检测基础模型“灵瞳Genesis”。
在“启明深瞳”的技术发布会上。
林峰站在舞台中央。
身后的大屏幕上实时展示着模型的检测过程。
他现场演示了“灵瞳Genesis”的性能。
面对从未见过的“轴承裂纹”缺陷类型。
模型仅通过5张样本图片的学习,就能实现99.2%的检测准确率。
比传统模型需要500张样本的效率提升了100倍。
在复杂的纺织面料瑕疵检测场景中。
即使背景存在大量纹理干扰。
模型依然能精准识别出0.1mm的细微破洞。
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5。
“灵瞳Genesis”的核心突破在于“跨领域迁移学习”能力。
林峰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上的模型架构图:“传统视觉模型在一个领域训练好后,迁移到新领域需要重新标注大量数据,成本高、周期长。”
“而‘灵瞳Genesis’通过注意力机制捕捉不同领域的共性特征,比如缺陷的边缘、纹理变化。”
“仅需少量样本就能快速适配新场景,大幅降低了客户的部署成本和技术门槛。”
现场的客户代表纷纷表现出浓厚兴趣。
不少人拿出手机拍摄演示画面。
一家纺织企业的技术总监举手提问,语气急切:“我们的面料品种每月都在更新,传统检测系统每次都要重新训练模型,至少需要两周时间,还得投入人力标注数据,耗时又耗力。”
“如果‘灵瞳Genesis’真能实现少量样本适配,对我们来说太实用了。”
“能帮我们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
张伟在发布会上宣布:“‘灵瞳Genesis’将作为‘灵瞳视觉平台’3.0版本的核心模块,下个月正式推向市场。”
“我们还会推出‘行业定制版’。”
“针对汽车零部件、电子、纺织等不同领域,提供预训练模型和专属检测工具。”
“客户拿到手就能用,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
“启明深瞳”的技术突破,很快引起了行业媒体的关注。
《工业自动化》杂志专门刊发了一篇题为《从专用模型到通用智能:工业视觉检测的范式变革》的报道。
详细介绍了“灵瞳Genesis”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价值。
称其“为中小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更便捷的解决方案,有望推动工业视觉检测进入‘少量样本即可部署’的新时代”。
祁阳在得知“启明深瞳”的进展后,特意给张伟打了个电话祝贺。
“‘灵瞳Genesis’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启明深瞳’的竞争力,也为‘灏阳’的智能化生产提供了新可能。”
“未来,我们可以探索将‘灵瞳Genesis’应用到‘磐石3.0’的产线检测中。”
“通过视觉模型实时检测材料的表面缺陷和结构一致性,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此时的“灏阳”和“启明深瞳”,如同两颗并肩前行的明星。
在各自的领域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磐石3.0”的中试稳步推进。
专利布局全面展开。
已有多家储能企业和车企表达了合作意向。
“灵瞳Genesis”的市场推广顺利启动。
订单意向纷至沓来。
仅发布会后一周就收到了20多家企业的试用申请。
两家公司都清楚,技术创新是硬科技企业的生命线。
只有持续深耕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
就像祁阳常说的:“硬科技赛道没有捷径。”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把技术做扎实,才能走得远。”
夜色渐深。
“灏阳”的中试车间里,机器仍在嗡嗡运转。
屏幕上跳动的参数记录着“磐石3.0”的每一次进步。
“启明深瞳”的办公室里,算法团队还在优化“灵瞳Genesis”的模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