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育人革新
元旦前夕,秦墨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云岭乡小学孩子们集体创作的画册《我心中的学校》。翻看彩笔画就的校园、课堂和梦想,秦墨欣慰之余,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硬件改善了,但教育质量才是根本。在新年第一次教育专题会上,秦墨直指要害,我们要从有学上上好学转变。
调研数据触目惊心:全县中考平均分低于市平均水平86分,英语及格率只有32%,农村学校几乎开不齐音体美课程。更严峻的是,职业教育薄弱,每年近千名初高中毕业生无一技之长就流入社会。
必须改革教学模式。秦墨说。但改革之路充满挑战。
最先的阻力来自观念。当教育局提出素质教育提升计划时,很多老教师反对:考试不考这些,不是耽误孩子吗?
秦墨没有强推,而是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课堂体验日。让反对声最大的老教师旁听新式课堂——数学课上用测量茶园面积教学几何,作文课写家乡茶文化,音乐课学采茶山歌。
原来课可以这样上!一位教了三十年语文的老教师感慨,我教《春》教了半辈子,不如带孩子们去看一次春茶发芽。
更大的创新是校企融合。秦墨亲自牵线,让县职教中心与茶园、茶厂合作,开设茶叶种植加工专业,学生半天学习半天实践,毕业直接就业。还引进电商企业,培训学生直播卖茶,最高月收入过万。
职业教育不是低人一等,而是另辟蹊径。秦墨常说。最成功的案例是辍学生小李——在职教学会电商后,帮村里卖茶年销售额破百万,还带动了5个同学创业。
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矛盾开始显现。当教育局要求减少考试次数、增加实践课时,家长们的投诉信塞满了书记信箱:不考试怎么知道学得好不好?
秦墨没有回避,而是召开家长开放周,让家长随堂听课,参与实践课。当看到孩子自信地介绍茶文化、流利地用英语接待外宾时,家长们终于理解了改革的良苦用心。
更艰难的是教育均衡。农村学校虽然条件改善,但与县城学校的差距依然明显。秦墨创新提出教育联盟模式:将全县划分为五个学区,实行师资流动、课程共享、质量同评。
我们要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这是秦墨的承诺。最成功的实践是双师课堂——县城优秀教师通过视频同步授课,乡村教师辅助指导,一举解决了英语、音乐等课程开不齐的难题。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深层机制。教师评价唯分数、学校考核唯升学率的问题依然存在。秦墨顶住压力,推出绿色评价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纳入考核。
改革要敢于触动利益。在一次座谈会上,秦墨推心置腹,可能短期内我们的升学率会下降,但从长远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更大的政绩。
阻力比想象中大。有家长联名上访,有教师集体抗议,甚至有人到市里告状。最艰难时,秦墨深夜独自在办公室,看着小花同学寄来的信:秦书记,我现在会电脑画画了,将来想当设计师...
这封信让他坚定了决心。第二天,他在全县教育大会上宣布:改革绝不回头!
转机出现在半年后。全省素质教育现场会上,昌平学生展示的茶文化研究、科技创新项目惊艳全场。更让人惊喜的是,当年中考,昌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省第一,职教中心就业率100%。
曾经反对最激烈的老教师,如今成了改革先锋。云岭乡的王校长退休前拉着秦墨的手说:秦书记,我教了一辈子书,直到这几年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而最让秦墨欣慰的,是那个叫小花的女孩。在全县创新大赛上,她设计的智能茶艺机器人获得一等奖,被省重点中学破格录取。领奖时她说:是昌平的教育改革,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夕阳下,秦墨漫步在新建的校园里。操场上的欢声笑语,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实训基地里的忙碌身影,构成最美的画卷。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事业。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做的,是提供肥沃的土壤,适度的阳光雨露,然后耐心等待每一朵花绽放。
夜色渐深,秦墨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桌上摊开的是下一步计划:教师培养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终身学习体系...
他知道,教育没有终点。而在这条育人路上,他将继续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