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教育筑基
九月开学季,昌平县的校园里本该充满琅琅书声,但秦墨在调研中看到的景象却让他心情沉重。
在距离县城最远的云岭乡希望小学,他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裂缝纵横的教室里,三十多个孩子挤在二十张破旧的课桌前;唯一的老师既要教语文数学,又要兼音乐美术;食堂的午餐是白水煮土豆,孩子们瘦小的身影在寒风中格外单薄。
秦书记,我们学校已经三年没有新老师分配来了。年近五十的王校长搓着冻僵的手,去年好不容易来个大学生,待了两个月就走了,说...说这里太苦。
回县城的路上,秦墨一言不发。他让教育局连夜整理的数据更让人揪心:全县教师缺编268人,83所农村学校存在危房,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2%,初中辍学率连续三年上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长远的扶贫。在紧急召开的县委常委会上,秦墨开门见山,我们不能让贫困代际传递!
但现实困难摆在面前。教育局的预算报告显示:仅危房改造就需要4000万,教师待遇提升每年要增加2000万支出,而县里全年教育经费只有8000万。
可以分批实施吗?有人建议。
孩子的成长能分批吗?秦墨反问。他想起在云岭乡看到那个叫小花的女孩——因为没钱买练习本,用木棍在沙地上写字,手上冻疮裂着血口子。
深夜的办公室,秦墨对着教育地图沉思。李哲推门进来,递上一杯热茶:书记,光靠县里财力确实困难,要不要向省里申请专项?
等审批下来,又要耽误一学期。秦墨摇头,我们要创新思路。
第二天,一个特别的教育攻坚领导小组成立,秦墨亲任组长。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带领全县中小学校长重走三大民生工程现场。
在新修的盘山公路上,秦墨对校长们说:这条路能修通,是因为我们创新了资金筹措方式。教育攻坚,也要有这种创新精神。
在标准化卫生院里,他指着远程会诊系统:医疗能实现资源共享,教育为什么不能?
最触动校长们的,是在茶园听到的故事。茶农老杨说:秦书记让我们用土地入股,现在年年有分红。学校能不能也这样搞?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回县城的车上,秦墨突然对教育局长说:我们搞个教育振兴基金怎么样?
方案很快出炉:从赵建国案追缴资金中拿出1000万作为种子基金,号召社会力量捐赠,同时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实训基地产生收益。更创新的是,推出校友反哺计划,邀请成功校友结对帮扶母校。
但最大的难题还是师资。如何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提高待遇是关键。在专题会上,秦墨算了一笔账:如果给乡村教师每月增加1000元补贴,每年需要500万。这笔钱,我们挤也要挤出来!
他推动建立越往基层、待遇越高的薪酬体系,乡村教师补贴最高可达县城两倍。同时创新县管校聘制度,新教师编制在县里,轮流下乡任教,下乡经历作为职称评定硬指标。
还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秦墨亲自协调,在乡镇卫生院设立教师优先窗口,在中心校建设教师周转房。最暖心的是,推出教师团圆计划,为异地分居教师配偶协调工作。
硬件改善同步推进。秦墨创造性地将危房改造与乡村振兴项目捆绑,比如云岭乡小学新建食堂,同时作为村老年活动中心;操场白天学生用,晚上村民健身用。
资源要用活。秦墨说,一座建筑多种功能,一份投入多重效益。
三个月后,变化开始显现。最明显的是教师队伍——新招聘的98名教师全部到岗,还有11名外地教师申请调入。云岭乡的王校长打来电话,激动得声音发颤:秦书记,我们来了两个大学生物老师,孩子们第一次见到显微镜!
但秦墨清楚,这仅仅是开始。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更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