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咸阳,帝国工程院深层分析中心。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巨大的全息投影屏上,正以慢速、多角度重复播放着“砺锋”号左舷被海盗船撞击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每一次重放,那共振护盾的瞬间崩溃、龙鳞装甲的扭曲碎裂、以及舰体内部结构应力报警的红潮,都像一把冰冷的锉刀,在每一位与会工程师的心头反复刮擦。
公输衡大匠坐在主位,面容枯槁,眼窝深陷,比之前研究残骸时更加苍老。他面前的控制台上,堆积着从“砺锋”号实时传回的海量损伤数据、系统过载日志以及战后初步的物理分析报告。李信坐在他下首,脸色苍白,紧抿着嘴唇,那双曾因提出“维度褶皱”假说而熠熠生辉的眼睛,此刻却死死盯着投影屏上不断跳动的失败参数,仿佛要将它们生吞下去。
“数据不会说谎。”一个冰冷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是负责能量系统的高级工程师,他调出了一组令人心惊肉跳的曲线图,“撞击发生前0.3秒,左舷第三至第十七区段的共振单元,灵能负载率已突破安全阈值百分之二百四十!能量疏导管路出现局部气塞,冷却液循环几乎停滞。这不是防御失败,这是系统从内部被活活‘烧穿’的!”
他指向另一组数据,那是“龙鳞”装甲在常态下的防御效能模拟与实战记录的对比。“看这里!理论模型下,共振护盾对动能冲击的偏转效率应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实战中,在承受了海盗船前期约百分之七十的火力倾泻后,面对最后那次决死撞击,偏转效率骤降至不足百分之三十!为什么?因为维持高强度共振场本身,就在持续消耗单元寿命,降低其响应灵敏度!我们的‘鳞片’,会累!”
另一位材料学家补充道,语气沉重:“对受损龙鳞单元的初步微观分析显示,过度灵能负荷导致其内部晶格结构出现了不可逆的‘灵能灼伤’现象。这意味着,即便修复了物理损伤,这些单元的共振效能也将永久性下降至少百分之三十。它们……‘疲劳’了。”
一句句冰冷的分析,如同手术刀般,将“龙鳞”级在首次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解剖得淋漓尽致。防御优异,机动卓越,这的确是事实。但血的教训是,再强大的被动防御,在面对敌人不顾一切的持续攻击或决死突击时,终有被耗尽、被击穿的一刻。仅仅依靠“偏转”和“化解”,无法震慑敌人,更无法赢得战争。海盗尚且能以命换伤,若是面对更强大、更狡猾的“擦除者”呢?
李信终于抬起头,声音有些沙哑:“是我的责任。在设计时,过于追求防御效能的理论上限,低估了系统在持续高负荷下的稳定性与散热需求。共振单元的协同算法也存在缺陷,未能实现负载的智能动态分配,导致压力集中在部分单元上。”
公输衡缓缓摆了摆手,声音低沉而疲惫:“现在不是追究个人责任的时候。帝国耗尽了宝贵的灵能资源和新型材料,造出的三艘‘龙鳞’,一战之后,一损一修,整体战斗力大打折扣。我们向陛下和帝国上下展示了新技术的潜力,但也暴露了其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他调出了白起舰长那份措辞严谨却字字千钧的战斗报告,目光停留在最后那句结论上:“……此战之教训,远比击退区区海盗,更为珍贵。”
“他说的对。”公输衡环视众人,“我们证明了我们可以造出坚硬的‘盾’,甚至这‘盾’的原理远超敌人想象。但敌人用最野蛮的方式告诉我们,仅靠‘盾’,是打不赢战争的。我们缺一把能一击制敌、让敌人不敢轻易近身的‘矛’。”
会议的中心,从如何修复“砺锋”号和优化共振护盾,转向了一个更根本、也更尖锐的问题:在资源有限、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帝国是应该继续投入巨资,去弥补“龙鳞”的防御缺陷,打造更完美的“盾”;还是应该调整方向,集中力量,研发一种基于新理论、能够匹配乃至超越这面“盾”的进攻性武器?
“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公输衡最终做出了决断,“‘龙鳞’的改进必须进行,稳定性与冷却系统优先级提升。但同时,启动‘锋刃’计划,基于李信的维度共振理论,探索进攻性武器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一种……能直接从规则层面,瓦解敌人的手段。”
他看向李信,目光中带着沉重的期望:“你的理论能让我们触及第五维,能让我们偏转攻击。那么,它能否……将这种‘触及’和‘干扰’,变成一种武器?”
李信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火焰,那是一种面对挑战的兴奋与决然:“理论上……可以。如果共振能够偏转能量,那么更强的、特定模式的共振,或许就能……扰乱甚至撕裂目标的物质结构本身。我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数据,尤其是……关于物质在维度褶皱层面是如何‘粘合’的数据。”
他指的,是那些来自“擦除者”的碎片。
“砺锋”号带回的,不仅是自身的伤痕,更是一个迫使帝国科技树进行关键分叉的、血淋淋的启示。防御,只是生存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立足,必须拥有令敌人恐惧的、无法防御的攻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