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宫夜宴散去,灯火阑珊,但汉城景福宫深处,朝鲜国王李倧的书房——宣政殿的别殿内,烛火却彻夜通明。
一场决定朝鲜未来百年国运的密议,正在这里紧张地进行。
与会者仅有四人:国王李倧、领议政金瑬、吏曹判书李贵,以及被紧急召入宫、风尘仆仆却目光锐利的武将林庆业。
殿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李嘉南提出的四点要求,如同四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李倧面色疲惫,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御案,上面摊开着方才记录要点的手稿。
他打破了沉默,声音沙哑:“李嘉南提督所言,诸位都已知晓。事关社稷,孤……需要听听诸位肺腑之言。”
金瑬率先开口,这位西人党领袖、反正功臣,情绪激动,脸上泛着红光:
“殿下!此乃天佑朝鲜,千载难逢之机!臣细细思之,天朝四点,看似让渡权柄,实则是救我朝鲜于水火之良方!”
他一条条分析,语速快而有力:
“军事同盟,北洋舰队驻防,新式枪炮武装我军,这是实打实的保护,可解我燃眉之急!”
“文化认同,习官话,通科举,这是将我朝鲜士子纳入天朝体系,未来中枢必有我朝鲜一席之地,国祚可延!”
“经济融合,日月集团入股,开发矿藏,流通龙元,这是将我国经济与天朝这艘巨舰捆绑,富国强兵指日可待!”
“农业改良,高产作物,粉丝之法,此乃安民固本之策,民心定则社稷安!”
他最后几乎是以恳求的语气道:
“殿下!观今日大明,水师之强,前所未有;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国力复苏之势如旭日东升!”
“皇太极已死,北虏内乱,此消彼长!我国若不趁此良机,紧紧依附,难道还要等北虏缓过气来,再受‘丁卯’之辱吗?此非丧权,实为中兴之始啊!”
李贵立刻附和,他更侧重于现实利益:
“金相所言极是!殿下,切不可有妇人之仁。那金自点、崔鸣吉所言‘自主’,在绝对实力面前,不过是空中楼阁。”
“若无天朝庇护,以北虏之凶残,我朝鲜顷刻便有覆巢之危。”
“如今看似让渡些许利权,换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与富强。”
“且天朝所求,乃‘合作’而非‘吞并’,我朝鲜仍为自主之国,只是与天朝联系更为紧密,此乃两利之事!”
这时,一直沉默倾听的林庆业开口了。
这位以勇猛和亲明着称的将领,他的话更具分量:“殿下,臣方才在港口,亲眼所见。”
“明军巨舰如山,炮口如林,士卒精锐,号令严明,绝非我朝水师所能企及。”
“其所用之火铳、火炮,工艺精良,远胜北虏乃至我军旧械。”
“李嘉南提督承诺援助之火器,若真能到位,我军战力确可倍增!”
他深吸一口气,
“北虏内乱,群龙无首,确是我与天朝携手,北定辽东的最佳时机。”
“若犹豫不决,待其内部尘埃落定,恐悔之晚矣!”
李倧听着重臣们的分析,尤其是林庆业从军事角度给出的肯定,心中天平已剧烈倾斜。
他走到窗前,望向北方沉沉的夜色,那里是后金的方向,也是他登基以来噩梦的来源。
他又想起白日里江华湾那支令人窒息的舰队,以及李嘉南话语中不容置疑的自信与实力。
他回想起自己通过“仁祖反正”上台的艰辛,以及被迫与后金签订城下之盟的屈辱。
是继续在两大强权间走钢丝,时刻面临灭顶之灾?还是彻底投向一方,换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自主……”
李倧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苦涩,
“弱国,何来真正的自主?无非是在强者夹缝中求存罢了。”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三位心腹重臣,眼中终于露出了决绝之色:
“昔日,孤为存续宗庙,不得已屈事胡虏,此乃孤毕生之耻!”
“如今天朝复振,王师赫赫,诚意相助,此正乃天赐良机,助我一雪前耻,重归华夏正朔!”
他猛地一拍桌案,声音斩钉截铁:“金自点、崔鸣吉等人,所见不过寸光!彼等只知惜身保位,岂知社稷之重?”
“ 依附天朝,虽失些许虚名,所得却是实利与安全!此事不必再议!孤意已决,全盘接受天朝条件!”
数日后,在景福宫仁政殿,举行了更为正式但范围极小的签约仪式。
李倧与李嘉南分别代表朝鲜国王与大明皇帝,在一式两份、用明黄绫缎装裱的文书上,郑重盖上了国玺和提督印信。
这份秘密协定,后世史家称之为 《崇祯五年汉城密约》 。
其主要内容,正是基于李嘉南提出的四点要求细化而成:
军事方面: 明确大明北洋舰队在釜山、仁川等地的驻泊权、补给权;
大明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朝鲜编练新军三营(约万人),并提供首批燧发枪三千支,火炮五十门;
建立明-朝联军司令部,协同对后金作战。
文化方面: 规定朝鲜官方文书、科举考试自次年(崇祯六年)起,需使用大明官话(雅言);
每年选派宗室及两班子弟五十人入北京国子监或大明皇家军官学院学习;
大明派遣儒学家赴朝鲜成均馆讲学。
经济方面: 特许“大明日月集团”在朝鲜开设分行,享有矿产(如咸镜道煤矿、铁矿)优先开采权,鼓励朝鲜贵族入股;逐步推广“龙元”为贸易结算货币。
农业方面: 大明立即提供红薯、土豆等作物种苗及农师,指导推广种植与加工技术。
协定还包含秘密条款:朝鲜需配合大明情报机构监控后金动向,并在大明对后金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提供必要的粮草和辅助兵力。
尾声:新时代的序幕
当李嘉南的北洋舰队完成补给,缓缓驶离仁川港,巨大的帆影消失在海平面时,李倧率领群臣,依然久久站立在岸边。
海风拂过,带着咸腥的气息,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心绪。
有对未来的期待,有对失去部分自主权的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终于从两难困境中解脱出来,踏上一条看似清晰而强大道路的释然与决心。
崇祯五年的这次出使,不费一兵一卒,未燃一枪一炮。
大明凭借碾压性的国力展示(北洋舰队)和极具诱惑力的战略套餐(四点要求),成功地重新牢牢掌控了朝鲜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侧翼。
从此,陷入内斗的后金(清)政权,将彻底陷入一个日益收紧的战略包围圈:
南方是正在军事改革、步步为营的明朝关宁锦防线;
东方是获得了大明直接军事、经济输血,态度转为强硬坚定的朝鲜;
西方是摇摆不定、但已开始与明朝秘密接触的漠南蒙古各部。
东亚的战略天平,随着《汉城密约》的墨迹干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那个正在经历深刻内部变革的大明帝国,决定性倾斜。
一个由海权、新技术、金融和意识形态共同塑造的新时代,拉开了它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