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归途何方
第300章:卷末 - 最后的航标
决议一旦做出,整个方舟文明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围绕着新的目标全速运转。犹豫、争论和恐惧被暂时压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当生存的唯一希望系于一个遥不可及、模糊不清的目标时,任何内部的迟疑都将是致命的。
导航中心成为了最繁忙的地方。林昊提供的感知方向只是一个极其宽泛的矢量,如同在茫茫大洋中只知道“向东”。具体路径需要结合方舟所能探测到的星域结构、引力井分布、潜在的能源补给点(如果还存在的话),以及最重要的——规避已知的“织网者”高频活动区和高风险规则乱流带。
超级算力被全部调用,逻辑节点7号与人类导航员们日夜不休,试图在无尽的虚空中规划出一条理论上最优化、也最隐蔽的航线。这条航线漫长到令人窒息,其预估行程甚至超出了“星骸遗民”数据库中记载的最远航行记录。它不再是一次逃亡,更像是一次有去无回的远征。
能源与资源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维持方舟基本生态、防御系统以及超光速航行的日常消耗已是巨大负担,而漫长的航程意味着他们必须在途中找到新的能源和物质补充途径。所有非核心的能源消耗被进一步压缩,循环系统被优化到极致,甚至部分非关键区域的生态穹顶光照也被调暗,以节省每一分能量。一种名为“远航配给”的制度开始实施,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必须为一场可能持续数代人的漫长旅程做好准备。
社会层面,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最初的恐慌和信仰危机,在“最后航标”出现后,逐渐沉淀为一种更为深沉的情绪。当知道终点可能是彻底的虚无或是残酷的真相时,绝望会蔓延;但当知道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哪怕希望渺茫,却也能催生出一种奇异的凝聚力。方舟内部,不同文明背景的乘员之间,交流反而比以往更加频繁。他们分享着各自的神话、历史和对未知的想象,仿佛要在彼此的文化中,为这趟奔赴未知的旅程寻找某种精神上的锚点。
林昊在医疗团队的精心照料下迅速恢复。那次危险的共鸣实验虽然带来了创伤,但也似乎进一步加深了他与规则层面的联系。他不再仅仅是一个领导者或科学家,在许多人眼中,他更像是一个“引路人”或“先知”,是他用自己的意志和风险,为文明捕捉到了这最后一缕微光。这种无形的压力和责任,让他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坚定。
苏晴雪则如同方舟的定海神针,以其无可挑剔的冷静和效率,统筹着全局。她不仅要确保物质层面的准备万无一失,更要密切关注着整个文明的心理状态。她知道,在这漫长的航程中,比资源枯竭更可怕的,是希望的磨损和精神的崩溃。
林星辰则在这次危机中进一步成长。他不仅协助父母处理一些事务,更利用自己独特的规则亲和力,参与到对航线周边规则环境的预判和风险评估中。他的视角往往能给资深专家们带来新的启发,仿佛他是为这个规则交织的宇宙而生的新一代。
终于,在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方舟迎来了转向的时刻。
站在中央指挥舰桥,林昊、苏晴雪与所有高层成员凝视着前方巨大的星图。代表方舟的光点,正缓缓调整方向,脱离了他们徘徊许久的那片相对“安全”的星域,指向了一片在星图上几乎完全黑暗、仅有理论推演路径的未知深渊。
“航向锁定。目标:未知坐标回响。引擎输出提升至巡航功率。”导航官的声音在寂静的舰桥上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更多的是决然。
“启动‘静默航行’模式,所有非必要对外传感器关闭,规则波动抑制场最大功率。”苏晴雪冷静地下令。
方舟尾部的主引擎喷吐出幽蓝色的光焰,速度逐渐提升。它不再像之前那样小心翼翼地隐藏、试探,而是带着一种义无反顾的气势,朝着那唯一的、可能是“设计者”留下的最后线索,也可能是最终审判之地,开始了它生命中最为漫长,也最为重要的一次航行。
身后的星海渐渐远去,如同逝去的安稳与已知。前方的黑暗深邃无边,吞噬着一切光线与希望,却又在某个无法触及的尽头,隐藏着打破囚笼的唯一可能。
这不再是逃亡,而是追寻。追寻一个答案,一个真相,一个属于凡人的,对抗既定命运的神话开端。
第二十四卷:归途何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