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的硝烟散去,紧绷的神经得以片刻松弛。为了增进班级凝聚力,让来自天南地北、开学两个月仍有些生疏的同学们尽快熟悉起来,班委们策划了一次秋季团建活动,地点定在离学校不远的森林公园。
周六的早晨,天高云淡,阳光和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班的同学们在校门口集合,乘坐大巴前往目的地。车上,气氛还带着些许拘谨,大家大多和相熟的室友坐在一起,低声交谈,或者戴着耳机看窗外风景。米小圈和室友们坐在后排,看着前面那些还叫不全名字的同学背影,感觉彼此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薄膜。
森林公园里,秋色正浓。高大的乔木叶片染上深浅不一的金黄与绯红,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远离了代码和公式,大家都显得轻松了不少。
最初的破冰游戏是经典的“一块五毛”。男生代表一块,女生代表五毛,根据主持人喊出的金额迅速抱团。指令一下,场面瞬间混乱起来,惊呼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米小圈一开始还有些放不开,但当主持人喊出“三块五”时,他下意识地就被王浩和赵磊一把拽了过去,又慌乱地拉住了旁边一个平时只在课上见过、名叫孙宇的男生,还差点把另一个女生也圈了进来。短暂的肢体接触和共同的“求生欲”迅速打破了尴尬,大家看着彼此狼狈又认真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简单的热身之后,是分组对抗环节。全班被随机分成了四个小组,进行一系列团队协作游戏。米小圈和刘洋、赵磊分开了,和王浩以及另外五名平时交流不多的同学组成了“代码敲不队”。
第一个游戏是“珠行万里”。每人手持一截半圆形的pVc管,需要接力将一颗小球从起点运送到终点的杯子里,过程中球不能落地,不能回流。起初,他们小组配合生疏,不是衔接慢了就是角度不对,小球屡屡中途掉落。
“慢点慢点,等我站稳!”
“管子低一点,对,就这样!”
“接住了!快走!”
在一次次的失败和调整中,指令变得清晰,默契悄然滋生。米小圈发现那个叫孙宇的男生很有领导力,总能及时指出问题;一个叫周敏的女生则心细如发,负责稳住关键环节。当小球最终“叮当”一声落入终点杯子时,全组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不由自主地击掌相庆。那一刻,胜负似乎已经不重要,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并最终成功的喜悦,真切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午餐是自助烧烤。各组领了食材和工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炭火生起,炊烟袅袅,肉串在烤架上滋滋作响,香气四溢。刚才游戏中的组别界限被打破,大家互相串着场子,分享着各自小组烤好的美食。
“来来来,尝尝我们组的秘制鸡翅!”
“哇,你们这韭菜烤得可以啊!”
“谁有辣椒面?借点借点!”
米小圈不太会烤,就主动承担了穿串和递调料的任务。王浩则大显身手,俨然一副“烧烤大师”的派头,引得众人纷纷围观请教。就连平时在班里最沉默寡言的一个男生,也因为烤得一手好茄子而成了焦点。烟火缭绕中,称呼从客气的“同学”变成了更亲切的“哥们儿”、“姐们儿”,笑声也更加爽朗肆意。
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有人去爬山,有人围坐在草地上玩桌游“狼人杀”。米小圈和几个同学加入了“狼人杀”的战局。在这个靠逻辑、口才和表演的游戏里,平时课堂上埋头苦读的学霸可能是个“铁憨憨”村民,而看似文静的女生却可能是深藏不露的“狼人”。推理、辩驳、演技爆发……欢声笑语不断,大家在“互坑”与“结盟”中发现了彼此课堂之外生动有趣的一面。
夕阳西下,团建活动接近尾声。回程的大巴上,气氛与来时已截然不同。车厢里充满了热烈的交谈声,交换联系方式的,约着下次一起打球的,讨论刚才游戏笑点的……那层陌生的薄膜,仿佛在一天的游戏中被悄然融化。
米小圈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秋景,耳边是同学们融洽的谈笑,心里感到一种暖融融的充实。他意识到,大学班级的意义,不仅仅是一起上课的集体,更是一个可以通过共同经历、共同欢笑而紧密联结的社群。这次团建,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名为“陌生”的锁。游戏中的协作与竞争,美食间的分享与烟火气,都在无声地编织着一条条情感的纽带,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逐渐拉近,汇聚成一个真正有温度、有凝聚力的“班级”。未来的大学岁月,他们将不再仅仅是同学,更是可以并肩前行、分享成长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