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从三位数跳到两位数,最终定格在触目惊心的个位数。当教室前方悬挂的红色数字变成“7”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凝固的紧迫感,如同无形的穹顶,笼罩了高三的每一个角落。
最后的复习阶段,老师们不再讲授新知,更多的是强调心态、技巧和细节。教室里,往日热烈的讨论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致的安静,只剩下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的细微声响,每个人都像即将上膛的子弹,进行着最后的打磨。
就在倒计时第七天的早晨,米小圈像往常一样在自己的课桌前坐下,准备开始一天的复习时,发现文具盒下面,压着一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便利贴。
他愣了一下,有些疑惑地拿起。浅蓝色的便利贴,是李黎常用的那种。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上面是李黎那清秀工整、力透纸背的字迹:
“day 7:稳住,我们能赢。”
没有署名,没有多余的话,只有简短的七个字和一个数字,像一记精准的强心针,瞬间注入米小圈因紧张而有些滞涩的心田。他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李黎,她正低头看着错题本,侧脸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米小圈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被一股巨大的暖意包裹。他将那张便利贴仔细地抚平,夹进了自己那本最重要的错题本扉页里。
他明白了。这是属于他们最后的、无声的仪式。
第二天,他在同样的位置,又发现了一张新的便利贴。
“day 6:专注当下,不想结果。”
第三天。
“day 5:你的努力,时间看得见。”
第四天。
“day 4:双色笔记,所向披靡。”看到这句,米小圈忍不住弯起了嘴角,仿佛看到了他们一起伏案整理错题的场景。
第五天。
“day 3:深呼吸,你是最棒的。”这句带着点不像她风格的、直白的鼓励,让米小圈眼眶微微发热。
第六天,高考前最后一天到校。
“day 2:相信自己,不留遗憾。”
每一天,这张小小的纸条都像一道微光,准时出现在他的桌上,驱散着黎明前最深的黑暗。李黎的字迹始终稳定而有力,内容从最初的战略提醒,到后来的方法肯定,再到最后的心态安抚和信念建立,层层递进,精准地契合着米小圈(或许也包括她自己)在最后阶段心理波动的每一个节点。
米小圈没有用言语去感谢,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李黎对他的鼓励,也是她对自己的一种心理建设。他将每一张纸条都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在感到压力巨大、心神不宁的时候,他就会偷偷翻开错题本,看着那叠越来越厚的便利贴,默念着上面的句子,仿佛就能从中汲取到平静和力量。
他注意到,李黎偶尔也会在课间,从笔袋里拿出一个浅蓝色的、类似的小本子,飞快地看一眼,然后又迅速合上放回去。他猜想,那上面,或许也写着她给自己看的、类似的话语。这个发现让他觉得,他们之间的联系,在这最后的时刻,变得更加紧密和私密。
高考前一天,不再到校,各自在家进行最后的调整和准备。米小圈本以为,这张持续了六天的鼓励纸条会就此中断。
然而,就在那天晚上,当他最后一次检查考试物品,打开透明文件袋时,一张熟悉的浅蓝色便利贴,静静地躺在他的准考证旁边。
他的心猛地一颤,拿起纸条。上面的字迹,因为放入文件袋时的细微摩擦,比之前的略显潦草,但依旧清晰可辨:
“day 1:一起,走向未来。”
最后四个字,重重地敲在了米小圈的心上。一起,走向未来。这不再是单纯的鼓励,而是约定,是信念,是对他们共同奋斗岁月最郑重的总结与最深切的期许。
米小圈将这张最后的纸条,紧紧攥在手心,仿佛能感受到写下它时,那个人指尖的温度和内心的坚定。他深吸一口气,将纸条重新放回文件袋,和准考证并排放在一起。
这七张小小的纸条,串联起了高考前最后、也是最难熬的七天。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煽情,只有最朴素的句子和最真诚的陪伴。它们像七级台阶,一步步引领着米小圈,也引领着他们彼此,以最平稳的心态,走向那扇决定命运的考场大门。
这每天一张的鼓励纸条,是独属于他们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最温柔也最坚定的暗号。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整个高三岁月里,沉淀下来的最珍贵的信任、默契与无法言说的情谊。带着这份沉甸甸的鼓励,他们终于要并肩,奔赴最终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