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把余家小院的墙染成暖橙色时,余晚星正蹲在厨房地上,把最后一份空间青菜装进旧竹篮。竹篮是她特意从镇上旧货摊淘来的,边缘有些磨损,看着像用了好几年的老物件,外面盖着的粗布也洗得发白,刚好能遮住里面鲜嫩的青菜,只露出几根普通野菜的叶子,透着“农家自采”的朴实感。
“娘,我帮你把布再盖严实点。”许明凑过来,伸手把粗布边角往下拉了拉,确保看不到竹篮里的食材。他还记得母亲说的“伪装要细”,连布的褶皱都要自然,不能像刻意摆出来的样子。余晚星点点头,把装着3斤青菜的竹篮放在左边,又把装着2斤萝卜的竹篮放在右边——这是明天首次正式供货的量,不多不少,刚好符合“吃不完才卖”的设定。
禽肉的处理更费心思。余晚星把提前从空间取出的3斤土鸡净肉,用油纸分成6小块,每块裹上一点普通猪肉的油脂,看起来就像“自家宰猪后剩下的杂肉”。她还特意在油纸角上沾了点灶灰,模拟“从灶房拿出来的”痕迹,避免油纸太干净显得刻意。“这些肉得单独装在小布袋里,跟蔬菜分开拿,免得串味,也显得更真实。”她边说边把小布袋放进竹篮最底层,上面用青菜盖住,只留一个角露在外面。
工具准备妥当了,余晚星又开始“模拟对话”。她让许兰扮演张叔,问:“晚星,今天的菜怎么比上次少点呀?”许兰捏着嗓子,学得有模有样。余晚星立刻接话:“后山最近不好找,就挖了这么点,下次运气好再多挖点给您。”她特意放慢语速,语气里带着点“遗憾”,符合“采挖靠运气”的设定。许明在旁边补充:“娘昨天还说,后山的草都快把野菜盖住了,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些。”余晚星笑着点头——孩子们已经能跟上她的节奏,懂得在对话里加“细节”,这让她安心不少。
夜幕降临时,余晚星又检查了一遍门窗。白天张叔提到的黑袍人让她心里发紧,她把厨房的窗户用木板加固,又在院门口放了个破陶罐——要是有人夜里靠近,碰到陶罐会发出声响,能提醒她。许宝睡熟后,她悄悄走进柴房,确认空间入口的伪装没被破坏,才靠在墙角歇了口气。
“还有什么没考虑到的?”余晚星在心里复盘:食材伪装、分装工具、应对话术、安全预警,好像都齐了,可心里还是有点慌。她突然想到,明天去镇上得带点“证据”——比如在后山采的野菊花,装在小篮子里,要是碰到熟人问,就说“顺便采点菊花泡茶”,让“去后山挖菜”的说法更可信。她赶紧找出一个小竹篮,把白天晒好的野菊花装进去,放在门口显眼的位置。
睡前,余晚星又给孩子们叮嘱了一遍:“娘明天去镇上后,要是有人来家里问,你们就说娘去换油盐了,别的别多说。看到陌生人,就赶紧关上门,等娘回来。”许明和许兰齐声答应,眼里满是认真。余晚星摸了摸他们的头,心里又暖又沉——她想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可这条路充满危险,稍有不慎,不仅好日子没了,连孩子们的安全都可能受威胁。
半夜,余晚星被一阵轻微的响动惊醒。她屏住呼吸,仔细听——像是院墙外有脚步声,慢慢靠近,又慢慢离开。她赶紧走到窗边,借着月光往外看,只见一道黑影快速消失在村口的方向。“是黑袍人还是之前的黑影?”她攥紧拳头,心里的不安越来越重。明天的首次供货,注定不会平静,而她能做的,只有做好万全准备,迎接未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