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府老仆带来的消息,如同久旱逢甘霖,让赵云和蔡琰精神大振。虽然皇甫嵩大人那边尚无确切消息,但有了父亲蔡邕的暗中支持,他们感觉腰杆子硬了不少,应对“洛阳商行”和少府监的压力,也更有底气了。
两人调整了策略,不再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一方面,赵云通过各种渠道,哪怕价格高一些,也坚持小批量地采购原料,维持工坊运转,同时继续尝试联系外地的客商;另一方面,蔡琰则将重心放在巩固现有高端客户上,尤其是袁府、卫府等几家大客户,确保“云琰精笺”的品质和供应,稳住基本盘。
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等到转机。
果然,没过几天,转机就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了。
事情的起因,竟是一桩看似与纸坊无关的朝堂风波。
当时,宦官集团(十常侍)把持朝政,与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势力矛盾日益尖锐。何进为了对抗宦官,暗中拉拢各地军阀,并试图在朝堂上削弱宦官的权力。其中一项举措,就是指责少府监(由宦官控制)贪腐横行,所供宫廷用品质次价高,浪费国帑,要求彻查。
这本是高层权力斗争的一部分,但不知怎的,话题竟扯到了纸张上。有御史在弹劾少府监的奏章中,举例说少府监供应的宫廷用纸,价格是市价的数倍,质量却粗劣不堪,远不如西市某家新开纸坊所产的“云琰纸”洁白耐用。
这本来只是攻击政敌的一个由头,但奏章一上,却在洛阳的文人圈和官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什么?宫里的纸还不如西市一家小店的好?”
“真的假的?‘云琰纸’我听说过,确实好!可没想到比宫里的还好?”
“少府监这帮阉人,也太黑了!拿这种烂纸糊弄皇上和百官?”
“难怪最近奏章的字迹都模糊不清,原来是纸不行!”
一时间,议论纷纷。“云琰纸”这个名字,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进入了朝廷百官的视野。许多原本不知道“云琰纸坊”的官员,都好奇地派人去西市打听、购买,想看看这纸究竟好在哪里。
这一看不要紧,用过之后,无不交口称赞!对比之下,对少府监的劣质纸张更是怨声载道。
原本只是高层斗争的一个小插曲,却因为“云琰纸”过硬的质量,演变成了一场对宦官集团的舆论声讨。连带着,那些原本受“洛阳商行”压力而不敢进“云琰纸”的书肆,也开始偷偷摸摸地恢复进货——毕竟,现在连朝廷大员都在用这纸,商行的威胁就没那么可怕了。
少府监的王太监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他总不能去把那些用“云琰纸”的官员都抓起来吧?而且,因为这件事,他受到了上司张让的严厉斥责,怪他办事不力,惹出这么大麻烦。
“洛阳商行”的钱会首也傻眼了。他没想到,自己打压的对象,竟然莫名其妙地跟朝堂斗争扯上了关系,还成了“正面典型”!再继续打压下去,恐怕就要引火烧身了!他赶紧下令,暂停对“云琰纸坊”的封锁,观望风色。
就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阴差阳错地帮“云琰纸坊”化解了最大的危机!
“云琰纸坊”的生意,非但没有萎缩,反而因为这场意外的“广告”,迎来了爆炸式增长!每天来买纸的客人络绎不绝,不仅有文人墨客,还有不少官员的家仆、衙门的书吏,甚至还有一些宫里的采办太监(偷偷来的)!订单堆积如山,工坊日夜赶工,都供不应求!
纸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原本一百二十文一刀的“精笺”,被炒到了两百文,甚至更高,还常常断货!真正是“洛阳纸贵”!
赵云和蔡琰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砸得有点晕头转向。看着店里熙熙攘攘的客人,看着钱匣里堆得满满的铜钱和碎银子,赵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姐!咱们……咱们这是因祸得福了?”赵云一边手脚麻利地给客人包纸,一边兴奋地对在后院指挥生产的蔡琰喊道。
蔡琰也是面露喜色,但依旧保持着冷静:“赵师兄,切莫被眼前的繁华迷了眼。此事看似是我们的机遇,实则是借了朝堂争斗的东风。我们需更加谨慎,绝不能卷入是非之中。”
她提醒得对。现在“云琰纸”名声太大,已经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必须更加小心行事。
果然,麻烦很快又换了一种形式找上门来。
这一日,几位穿着体面、自称是某位“侯爷”府上管事的人来到店里,开口就要订购一千刀“精笺”,而且要求十日内交货,价格好说。
一千刀!十日内!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赵云婉言谢绝,表示产能有限,无法接这么大的单子。
那管事脸色一沉,威胁道:“赵掌柜,别给脸不要脸!我们侯爷看上你的纸,是给你面子!耽误了侯爷的大事,你担待得起吗?”
赵云强压着火气,解释道:“实在抱歉,工坊人手不足,实在做不出来。若是侯爷需要,可以分批供应……”
“少废话!”管事打断他,“做不出来?我看你是瞧不起我们侯爷!告诉你,在洛阳地界上,还没人敢驳我们侯爷的面子!你最好想想清楚!”
眼看冲突又要升级,蔡琰及时从后院出来,从容应对,好说歹说,才把那几位瘟神送走。
类似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仗势压价强买的,有想入股控制工坊的,有打听秘方想偷师的……形形色色,防不胜防。
“唉,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晚上打烊后,赵云累得瘫坐在椅子上,感叹道,“以前发愁没生意,现在生意好了,更发愁!天天应付这些牛鬼蛇神,比打架还累!”
蔡琰给他倒了杯茶,柔声道:“这便是成长的烦恼。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学会应对这些。好在,经此一事,我们在洛阳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接下来,是该考虑如何将这份基业,做得更稳、更大了。”
赵云点点头,看着窗外洛阳城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知道,属于“云琰纸”的时代,终于来临了!而他和蔡琰,也将在这座巨大的舞台上,开启新的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