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晴工作室的会议桌被各种各样的文件铺满了,仿佛一片文件的海洋。
在这片“海洋”中,周曼面前摆放着一份滨江实验小学的“诗画进校园”活动流程表,这份流程表详细地列出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对应的时间节点。
上午9点,诗画课堂将正式开始,这是整个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周曼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这个时间节点标注得格外醒目,以确保大家不会错过。接下来的10点半,陆哲将带来一场精彩的校园版歌曲演唱,为活动增添更多的艺术氛围。
下午2点,非遗竹编体验活动也将拉开帷幕,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每个环节后面都附上了对接人的联系方式,方便大家在活动过程中随时沟通和协调。
与此同时,凌薇正专注地盯着她的电脑屏幕,上面展示的是活动场地的设计图。
她精心地将教室后排改造成了一个“迷你诗画展区”,墙上贴着学生们可以互动的简笔山水轮廓,桌上摆放着已经裁好的空白宣纸和安全墨汁,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而在林野的相机旁边,则堆积着一摞厚厚的校园素材拍摄清单。这份清单详细地列出了需要拍摄的内容,从学生们上课的瞬间到竹编体验的特写,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到了,确保能够完整地记录下这次活动的精彩瞬间。
“我昨天跟实验小学的李主任确认过,”周曼推了推眼镜,指尖划过流程表,“活动当天会有3个班共120名学生参与,学校提供美术教室和礼堂,咱们需要提前半小时到场调试设备。
另外,市教育局会派媒体过来采访,我已经跟记者对接好,重点拍诗画课堂和非遗体验,避开学生的正面特写,保护隐私。”
岳川拿起桌上的“诗画教学手册”,这是他和夏晚晴熬夜编的,里面把《静夜思》《春晓》等简单诗词改编成了“画诗对照”版,比如“床前明月光”配着简笔的月亮和窗户,方便低年级学生理解。
“课堂上咱们分两组,”他看向夏晚晴,“你带一组教‘诗画互译’,比如让学生把‘春眠不觉晓’画成自己眼里的春天;我带一组教简单的吟唱,用拍手打节奏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不枯燥。”
夏晚晴点头,翻出手册里的“学生作品模板”,上面有她画的卡通版“小鸟唱春晓”:“我还准备了小贴纸,学生完成作品就贴一个,鼓励他们多尝试——之前巡展时发现,孩子对色彩和故事更敏感,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引导。”
陆哲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男人海洋》校园版的改编歌词,把“我的爱像一片海洋”改成了“我的梦像一片海洋”,旋律也调得更轻快。
“我打算在礼堂唱完这首歌后,加个‘梦想接龙’游戏,”他指着歌词里的“乘风破浪”,“让学生说自己的梦想,比如‘我想当画家’‘我想当老师’,最后一起合唱副歌,这样更有代入感。”
凌薇放下设计图,补充道:“我在礼堂的背景板上留了块‘梦想墙’,学生说完梦想可以写在便利贴上贴上去,林野到时候重点拍这块墙,后续可以做成校园活动的宣传素材。”
林野立刻在拍摄清单上画了个星号:“我会多准备几个备用镜头,确保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能拍进去,就算没上镜,也会把便利贴的特写剪进花絮。”
活动前一天,周曼带着凌薇和林野去学校踩点——美术教室的桌子需要重新排列,留出中间的互动空间;
礼堂的音响有点杂音,周曼联系学校后勤,确认当天会更换新设备;“迷你诗画展区”的位置正好对着窗户,阳光会影响画稿展示,凌薇当场决定加一层半透明的纱帘,既不挡光又能保护画稿。
林野则拿着相机,在校园里拍了些空镜:操场的跑道、教学楼的爬山虎、教室的黑板报,打算剪进活动的预热短片里。
活动当天清晨,团队提前抵达学校。周曼忙着跟李主任确认最终流程,把画册和竹编半成品搬到指定位置,又跟媒体记者对接采访动线,避免打扰学生;
凌薇带着两个志愿者,快速布置“迷你诗画展区”,把岳川和夏晚晴的作品挂在中间,周围留出空位放学生的作品;林野架好相机,在美术教室和礼堂各设了一个固定机位,自己则拿着手持相机,准备抓拍动态瞬间。
9点整,诗画课堂开始。夏晚晴拿着“小鸟唱春晓”的模板,问台下的学生:“大家觉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是粉色的,因为桃花是粉色的!”夏晚晴笑着点头,把粉色颜料推到她面前:“那你就把粉色的春天画进你的诗里吧。”
另一边,岳川教学生用拍手打节奏,“床前明月光”拍三下,“疑是地上霜”拍两下,学生们拍着手,跟着他一起哼唱,教室里满是清脆的童声。
周曼在教室后排,悄悄统计着学生的参与度,时不时跟李主任交流:“您看这个孩子,之前说不喜欢画画,现在都主动举手要颜料了。”
李主任笑着点头:“你们这种‘玩中学’的方式,比单纯教诗词管用多了,以后希望能多合作。”
10点半,活动转移到礼堂。陆哲穿着简单的白t恤,抱着吉他走上台,刚弹起校园版《男人海洋》的前奏,台下的学生就跟着晃起了身子。
唱到“我的梦像一片海洋”时,他走下舞台,跟第一排的学生击掌;“梦想接龙”环节,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我想当竹编师傅,像王爷爷一样编好看的东西。”
陆哲立刻把话筒递给他,鼓励他大声再说一遍,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午的非遗竹编体验,王爷爷早早来到学校,带着提前削好的竹篾,坐在礼堂的角落教学生编“迷你竹蜻蜓”。
“手指要轻轻捏着竹篾,别太用力,”他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慢慢绕竹篾,“就像写毛笔字,要稳。”林野蹲在旁边,镜头对准两人交叠的手,竹篾在指尖慢慢成形,小女孩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活动结束时,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诗画作品和竹蜻蜓,脸上满是笑意。
教育局的记者把岳川拉到一边:“这次活动太成功了,能不能把‘诗画进校园’的模式推广到全市?我们可以帮你们对接更多学校。”
岳川点头:“我们正打算做一套标准化的教学手册,包含诗词解读、画稿模板、歌曲改编方案,方便其他学校使用。”
周曼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记者的需求:“我会尽快整理手册的电子版,下周发给教育局,同时跟出版社对接,看看能不能把手册做成简易画册,配着之前的诗画集一起发给学校。”
返程的车上,团队没人觉得累——凌薇翻着林野拍的素材,指着学生贴满梦想的便利墙:“这个镜头一定要放在宣传短片的结尾,太治愈了;
林野则在回放里找学生的笑脸特写,打算做成活动纪念册;陆哲在手机上写着新的校园歌曲灵感,把今天听到的“竹编师傅”“画家”等梦想写进了歌词草稿;
岳川和夏晚晴靠在一起,讨论着如何优化教学手册,比如增加“亲子诗画”环节,让家长也参与进来。
回到工作室,周曼第一时间跟出版社对接简易画册的制作,确认用彩色印刷,定价控制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
凌薇开始剪辑校园活动的宣传短片,把童声吟唱、竹编体验、梦想墙的画面串联起来,配上周曼找的轻快背景音乐;
林野则把活动照片分类,挑出最有代表性的几张,发给教育局的记者,用于后续的宣传报道。
晚饭时,工作室的小厨房飘着香味——凌薇煮了番茄鸡蛋面,林野买了刚出炉的豆沙包,陆哲主动帮忙端碗,夏晚晴把下午剩下的水果切成小块,摆成拼盘。
周曼边吃边说:“刚才实验小学的李主任发消息,说学生们都在问‘下次诗画课什么时候上’,咱们可以跟学校约定每月一次的固定活动,把‘诗画进校园’做成长期项目。”
岳川点头,夹了一筷子面:“还可以跟其他学校合作,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内容——低年级教简单的诗画,高年级可以尝试‘非遗+诗画’的创作,比如用剪纸表现诗词意境。”
夏晚晴补充:“我还可以编一套‘校园诗画操’,把吟唱和简单的动作结合,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诗词的美。”
晚上,工作室的灯亮了很久。周曼在整理“诗画进校园”的长期计划,列出了未来三个月的对接学校名单和活动主题;
凌薇在给宣传短片加字幕,把学生的梦想语录贴在画面角落;林野在制作活动纪念册的封面,用学生的简笔山水做背景;
陆哲在练新写的校园歌曲,旋律轻快,满是童真;岳川和夏晚晴坐在桌前,修改教学手册的细节,把今天学生提出的“怎么画风”“怎么唱得更好听”等问题,补充进答疑板块。
窗外的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工作室里的键盘声、歌声、讨论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成长曲。
岳川看着身边各司其职的伙伴——周曼精准对接各项事务,凌薇用画面传递温暖,林野用镜头记录瞬间,陆哲用歌声点亮梦想,夏晚晴用笔墨滋养童心——
突然觉得,“从平行世界抄作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复制作品,而是复制“让文化贴近生活”的理念:把地球的诗画歌,变成孩子能画、能唱、能触摸的美好,让文化的种子在童心深处扎根,慢慢发芽。
下一周,他们要去对接第二所试点学校,要推进简易画册的印刷,要剪辑校园活动的完整纪录片——事情很多,但每个人都带着期待,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走进校园,每一次和孩子互动,都是在为龙国的文娱添上一笔温暖的色彩,而这条路,他们会一直走下去,用笔墨润童心,用声韵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