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市文化中心的展厅外,早早就搭起了临时的“诗画角”。
凌薇带着两个当地志愿者,把从老街带来的槐树叶标本、竹编灯笼挂在展架上,又将林野连夜冲印的邻市古桥照片贴在背景板边缘,让“老街诗画”和“邻市风情”悄悄融在一起。
她蹲在地上调整灯带,指尖蹭到了刚铺的防滑垫,笑着对志愿者说:“灯光得柔点,不然画稿的墨色会显僵,像没了呼吸似的。”
展厅内,岳川和夏晚晴正跟着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核对诗画原稿——《山居秋暝》的画框刚拆封。
夏晚晴就发现右下角的淡墨云纹沾了点灰尘,她从包里掏出软毛刷,轻轻扫过,动作细心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瓷:“这画在运输时裹了三层泡沫,还是沾了灰,幸好没蹭花墨。”
岳川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新写的解读卡片,上面补充了邻市古桥的诗句:“把‘空山新雨’和‘古桥流韵’放一起说,当地观众会更有代入感。”
周曼坐在古筝旁,指尖刚碰琴弦,就发现最细的那根弦松了。
她皱着眉调了半天,弦还是有点跑音,旁边文化中心的老管理员凑过来说:“我家阁楼里有架老扬琴,是我老伴年轻时弹的,要是不嫌弃,我去取来给你救急?”
周曼眼睛一亮:“扬琴音色亮,配《高山流水》反而有‘古桥流水’的脆劲,太谢谢您了!”
林野扛着相机,没急着拍展架,反而绕到展厅后的老茶馆——茶馆老板正用粗瓷碗泡着当地的雨前茶,几个老人坐在竹椅上,手里攥着早报,讨论着今天的巡展。
他悄悄举起相机,抓拍老人眯眼读报的侧影,又对着茶馆墙上“茶禅一味”的木刻拍了张特写:“这些当地的老物件,比刻意摆的展架更有魂,剪进花絮里肯定能打动人。”
陆哲则在互动区跟当地的学生志愿者聊天,手里拿着《男人海洋》的歌词单:“等会儿我唱到‘乘风破浪’时,你们帮我带动下气氛,要是有人会唱,就一起合,不用拘束。”
一个扎马尾的女生小声说:“我之前在网上听您唱过,能不能教我唱副歌?我想唱给刚高考完的妹妹听,鼓励她勇敢选专业。”
陆哲笑着点头,当场教她唱了两句,女生的声音有点抖,却格外认真。
上午九点,巡展开幕。
邻市的文化局局长亲自来剪彩,剪彩后跟着岳川参观展架,看到《望庐山瀑布》的画稿时,忍不住说:“你们把‘飞流’的劲画出来了,我们这儿的古桥也有‘流水’的柔,要是能把两者结合出个新作品,肯定更有意思。”
岳川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我们可以搞个‘诗画融城’活动,让两地的观众一起画‘古桥映瀑布’,后续做成联名文创。”
展厅里很快热闹起来——有老人在《山居秋暝》前驻足,指着远山说“这像我们年轻时爬过的雾山”;
有情侣在互动区写“诗画寄情”卡片,把想对彼此说的话贴在古桥模型上;还有学生围着夏晚晴,问她怎么才能把“诗画结合”的意境唱出来。
夏晚晴没直接回答,而是邀请一个女生一起唱《题都城南庄》,女生唱到“桃花依旧”时,声音里带了点哭腔:“我奶奶以前总带我去看桃花,现在她不在了,听这首歌像她还在身边。”
周曼的扬琴表演成了意外的亮点——她坐在茶馆的窗边,扬琴的弦音混着窗外的蝉鸣,《高山流水》的旋律里多了几分“古桥流水”的鲜活。
有个学扬琴的小女孩,趴在窗边听完整首,跑过来拉着周曼的衣角:“姐姐,我以后也要弹这样的曲子,让别人想起自己的故事。”
周曼笑着把自己的练习谱送给她:“只要你喜欢,就能弹出最动人的声。”
陆哲的演唱环节,那个扎马尾的女生果然站在前排——当他唱到“我的爱像一片海洋”时,女生大声接出“任你去乘风破浪”,声音清亮,陆哲立刻走过去,把麦克风递给她,两人一起合唱。
台下的观众都跟着鼓掌,有家长拿出手机录像,嘴里念叨“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有朝气,有温度”。
中午,团队在老茶馆吃午饭——老板特意给他们煮了当地的特色面,浇上笋干肉末卤,香得很。
文化中心的老管理员也来坐,聊起邻市的老故事:“以前这古桥是赶庙会的必经路,每年元宵节,桥上挂满灯笼,比现在的灯展还热闹。”
岳川听得认真,突然说:“下次咱们可以做个‘古桥庙会’的主题创作,把您说的灯笼、庙会写进歌词,画进画里。”
下午的“诗画融城”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参与——有人用邻市的特产宣纸画古桥,有人用老街的竹篾编瀑布模型,还有人把两地的元素结合,画了幅“槐树下的古桥”。
夏晚晴也拿起画笔,在画纸上添了几笔——她把老街的槐树叶和邻市的古桥流水放在一起,旁边题了句“一城一景皆诗意,半墨半弦总关情”。
岳川看着画,在旁边补了个小小的竹编灯笼,说:“这样就把两地的心意都装进去了。”
巡展快结束时,林野把上午拍的老茶馆照片洗出来,送给了茶馆老板。
老板看着照片里自己煮茶的样子,笑得眼角皱成了花:“我活了六十年,还是第一次上‘画展’,太谢谢你们了!”
林野笑着说:“是您的茶馆有故事,我们只是把故事拍了下来。”
收拾展架时,周曼把那架老扬琴还给管理员,还特意在琴上贴了张便签,写着“扬琴版《高山流水》演奏心得”。
管理员接过琴,摸着便签说:“以后我会让来喝茶的年轻人看看,让他们也知道,老乐器也能弹出新味道。”
返程的车上,众人都累得靠在座椅上,却没人闭眼——凌薇在手机上整理今天的观众反馈,林野在回放相机里的素材,周曼在修改扬琴版《高山流水》的乐谱,陆哲在哼刚想到的“古桥庙会”歌词片段。
夏晚晴靠在岳川肩上,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轻声说:“今天比签售会更特别,不是我们‘输出’诗画,是我们和这里的人一起‘做’诗画。”
岳川握着她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这才是巡展的意义——不是把老街的东西照搬过来,是和每个城市的故事融在一起,让地球的诗画歌,长出每个城市的‘根’。”
回到工作室时,已经是深夜。凌薇立刻打开电脑,开始剪巡展的花絮,把老茶馆的画面、小女孩学扬琴的瞬间、观众写的“寄情卡片”都剪了进去;
林野把今天拍的照片分类,挑出“古桥映画”“扬琴遇蝉鸣”等主题,打算做成巡展纪念册;周曼在电脑上完善扬琴版《高山流水》的乐谱,标注上“结合邻市蝉鸣的节奏”;
陆哲在笔记本上写“古桥庙会”的歌词草稿,画了个小小的灯笼图案;岳川和夏晚晴坐在桌前,核对下一站巡展城市的资料,计划把当地的剪纸元素和诗画结合。
工作室的灯亮着,窗外的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像在为他们的新计划鼓掌。
岳川看着身边忙碌的众人,突然觉得,所谓“从平行世界抄作业”,从来不是抄现成的作品,而是抄“让文化落地”的思路——把地球的经典框架,填上每个城市的故事、每个普通人的心意,让文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能走进茶馆、走进古桥、走进每个人心里的“生活片段”。
下一站巡展在两周后,下下个城市还有非遗剪纸的合作,“诗画进校园”的试点也在对接中——事情很多,但每个人都带着劲,因为他们知道,每多走一个城市,每多和一个人分享诗画,就多让一份温暖扎根。
而这条路,他们会继续一起走下去,带着墨香,带着弦音,带着每个城市的故事,一步一步,踏实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