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刚响完第七下,艾琳就收到了海岸哨塔的急报。
东南风急,能见度低,三号航线没有看到约定的信号火。她立刻让人调出昨夜的风向记录,对照海图上的洋流走向,判断货船很可能是为避风暴改道北湾浅滩。她当即下令派出两艘轻舟小队,按事先约定的暗语前去接引——敲三下木桨代表安全,两下代表受阻,一下代表危险。
莱昂站在她身后看了眼地图,说:“如果他们真在北湾,天亮前必须靠岸,否则退潮后容易搁浅。”
艾琳点头,披上斗篷:“我们去港口等。”
两人赶到海堤时,天边刚泛白。海面灰蒙蒙一片,浪头拍打着石阶。友好国家使者伊万已经到了,裹着厚布袍子,脸色紧绷。他看见艾琳走来,低声问:“你们的人能找到他们吗?”
“能找到。”艾琳说,“只要船还在海上。”
话音未落,远处海平线出现一个黑点。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三艘船影缓缓驶出浓雾,帆上挂着双国旗志——一方是克莱顿公国的铁砧纹,一方是王国的麦穗盾。
人群开始骚动。
当商船停稳,跳板搭上码头,艾琳亲自走上第一艘船。船长满脸风霜,递上通关文书和货物清单。她接过看了看,封印完整,签字清晰。她转身对岸上所有人说:“这不是援助,也不是施舍。这是我们用粮食和陶器换来的第一批铁料和布匹。”
她命人打开第一个货箱。里面是成捆的粗麻布和一袋袋铁钉,每件都贴着两国官印。一名工匠当场拿起钉子,在一块木板上试了试硬度,点头说:“能用,质量不错。”
消息很快传开。城门打开,百姓陆续涌向主市集。
艾琳下令设立“双国货品对照展台”。一边摆着本国精锻的锄头、犁铧和镰刀,一边放着进口的布料、绳索和工具零件。她请来几位老农和铁匠现场演示,如何用新到的铁钉加固农具。
一位老农接过钉子,仔细瞧了瞧,又拿锤子敲进木头里。他说:“以前一年要修两次犁,现在这种钉子结实,至少能撑两年。”
旁边有人跟着喊:“值这个价!”
艾琳站上高台,声音清楚:“从今天起,我们不再被封锁。我们的东西能卖出去,我们需要的东西也能运进来。这不是结束,是开始。”
她说完,下令将第一批出口货物抬上来——手工染色的羊毛毯,共三百卷,全部打上王国商印。这些毯子将随返程商船运往克莱顿公国。
装货过程中,莱昂发现一名搬运工偷偷把一卷布塞进背篓。他立即带人上前拦下。那人脸色发白,跪在地上不说话。
莱昂让卫兵把他押走,然后对伊万说:“这个人不能代表我们。”
伊万看着那一卷布,眉头皱着:“这会影响以后的合作。”
“所以我们更要处理。”艾琳说,“贪心的人总有,但我们不会让他得逞。”
她提议由双方各派两名监督员,全程看管装卸过程,并增设夜间巡检班次。伊万沉默片刻,点头同意。
太阳西斜时,返程商船完成装载。船帆升起,双国旗在风中展开。岸边百姓自发点燃火把,沿着海岸线连成一条光河。
艾琳和莱昂并肩站着,看着航船缓缓离港。
伊万走到他们身边,说:“我回去后会汇报这次交接的情况。如果一切顺利,下个月可以增加铁料供应量。”
艾琳说:“我们也会准备好更多的陶器和染布。”
“你们守信。”伊万看着远去的船影,“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海风吹起艾琳的披风,她没有回头。第一批出口的羊毛毯已经在船上,第二批农具正在赶制,第三批粮食也已备好。十日后,下一趟交易就要开始。
莱昂把手放在剑柄上,盯着海面最后一个拐弯处。那里有个小岛,是航线必经点。他记得之前画过巡逻时间表,今晚应该有巡船经过。
火把的光映在水面上,晃动不止。
一艘返程轻舟从北湾方向驶来,划桨节奏稳定。靠近码头时,船上人举起右手,连续敲了三下木桨。
声音清脆。
艾琳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