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汉朝武帝年间,京城长安有个奇人,姓灌名夫,字仲孺。此人祖上本是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后来不知怎的竟也混了个将军头衔。不过灌夫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既不是他的战功,也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那出了名的暴脾气和那三杯黄汤下肚就敢跟皇帝老子叫板的酒胆。
一、酒场如战场,灌将军的豪饮传说
灌夫喝酒,那可真是汉朝一绝。据传他能从早喝到晚,从晚喝到早,连喝三天不待歇气的。有次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他一个人喝倒了七位将军、十三位大臣,最后还揪着田蚡的衣领要跟他“再战三百回合”。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那日田丞相大婚,满朝文武都来贺喜。灌夫本来与田蚡有过节,但碍于面子也只得前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灌夫已经有些微醺。他摇摇晃晃地起身敬酒,先从丞相开始,然后是各位列侯宗室。
敬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时,这位老兄正与程不识将军窃窃私语,没注意灌夫来敬酒。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灌夫顿时勃然大怒,一把揪住灌贤的衣领骂道:“好你个灌贤!平日里把程不识骂得一文不值,今日长者来敬酒,你反倒学起女儿态咬耳朵了?”
满座皆惊。田蚡赶紧打圆场:“仲孺,程将军和李将军(指李广)都是东西宫卫尉,你当众羞辱程将军,岂不是也不给李将军面子?”
谁知灌夫酒劲上头,竟脱口而出:“今日就是砍头穿胸也不怕,还管什么程将军李将军!”说罢竟要动手打人。
宾客们见势不妙,纷纷借口如厕溜之大吉。窦婴将军赶忙上前拉住灌夫,一边向田蚡赔不是。田蚡皮笑肉不笑地说:“这是我惯坏了他,该当如此。”眼中却已闪过杀机。
二、从将军到酒鬼的堕落之路
灌夫年轻时可不是这般模样。他父亲灌孟本是将军,在七国之乱时战死沙场。按汉朝规矩,父子俱在军中者,若有一人战死,另一人可护送灵柩回乡。但灌夫却身披重孝,慨然道:“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于是他召集军中素来交好的勇士数十人,冲出营垒。结果一路冲到吴军大将旗麾之下,杀死杀伤数十人,最后只剩一人一马返回汉营。身上重伤十余处,幸得良药保全性命。自此名声大噪。
可就是这么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却因好酒如命而毁了大好前程。他每次喝酒必醉,醉了必闹事。有次甚至在皇宫宴会上撒酒疯,把武帝的姑母都给得罪了。
说来也怪,灌夫酒醒后往往后悔不迭,登门谢罪时态度诚恳得让人不忍责怪。可下次见到酒,又如同见了亲爹娘般扑上去,把前番教训忘得一干二净。
他的老友窦婴常劝他:“仲孺啊,你这酒品该改改了。朝中多少人等着抓你的把柄呢!”
灌夫却振振有词:“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如妇人般扭捏作态?喝酒就要喝个痛快!”
窦婴摇头叹息:“怕是将来你要因这杯中之物丢了性命。”
谁知一语成谶。
三、舌战群儒的灌氏歪理
灌夫虽然好酒,却不是个粗人。他要是较起真来,歪理一套一套的,能把当世大儒都驳得哑口无言。
有次在宴会上,几个儒生议论起“礼法”来,说灌夫饮酒无度,有违圣人之教。
灌夫听了也不恼,慢悠悠地抿了口酒,问道:“诸位可知孔子最爱吃什么?”
儒生们面面相觑。灌夫笑道:“《论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分明是个美食家。若是他老人家活在当下,说不定比我还贪杯呢!”
接着他又说:“周公制礼作乐,可没说不让喝酒。《诗经》里多少篇都在歌颂美酒?你们读圣贤书,却不知圣贤也爱杯中物,真是白读了!”
一番话说得几个儒生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还有一次,有人讥讽他:“灌将军整日醉醺醺的,怕是连剑都拿不稳了吧?”
灌夫当即命人取来他的长戟,在庭院中舞动起来。但见寒光闪闪,风声呼呼,哪有一丝醉态?舞罢面不改色,举杯又饮。
他笑道:“我这叫‘酒中仙’,越喝越精神。你们这些清醒之人,反倒畏首畏尾,活得不痛快!”
四、灌夫的“酒肉朋友”哲学
灌夫交友有个怪癖:必须能喝酒。不能喝的,任你是王公贵族他也爱答不理;能喝的,哪怕是市井小民他也称兄道弟。
他家门前常有奇景:一边是达官显贵的车马,一边是贩夫走卒的担子。因为他喝酒不分贵贱,三教九流都能成为他的座上宾。
有次一个穷书生想来投靠他,门房见其衣衫褴褛欲要赶走。恰逢灌夫醉酒归来,问明缘由后哈哈大笑:“衣衫破何妨?能喝酒否?”
书生说:“小生家贫,但能饮三杯。”
灌夫当即拉他入席,结果这书生竟喝了三十杯不倒。灌夫大喜,留他在府中做门客,日后还举荐他做了官。
他的妻子常埋怨:“夫君整日与这些酒肉朋友厮混,就不怕耽误正事?”
灌夫却理直气壮:“这些才是真朋友!那些正襟危坐的伪君子,酒桌上称兄道弟,酒桌下插刀子的还少吗?”
果然,后来灌夫落难时,那些他帮助过的“酒肉朋友”多有前来相助的,而某些他曾经巴结过的权贵却落井下石。
五、最后的酒宴:灌夫之死
公元前131年,灌夫的命运走到了尽头。
那时丞相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太后下诏让列侯宗室都去贺喜。灌夫本不愿去,但窦婴强拉着他前往。
酒宴上,田蚡敬酒时所有人都避席示敬。轮到窦婴敬酒时,却只有少数人避席。灌夫看在眼里,怒在心头。
等他敬酒时,轮到田蚡,田蚡只稍稍欠身说“不能满杯”。敬到灌贤时,灌贤正与程不识耳语,又没有避席。
灌夫终于爆发了,当场痛骂灌贤,指桑骂槐地羞辱田蚡。田蚡趁机发难,以“骂座不敬”的罪名将灌夫扣押。
接下来就是一场政治斗争。窦婴拼命为灌夫辩解,揭发田蚡的种种不法之事。武帝本欲调和,但太后偏袒田蚡,最终灌夫被判处族诛。
临刑前,狱卒问灌夫可有什么遗愿。灌夫大笑:“拿酒来!死也要做个醉死鬼!”
他饮尽三杯烈酒,仰天长啸:“我灌夫一生快意恩仇,不负杯中物!只恨不能再与田蚡那厮对饮三百回合!”
言罢引颈就戮,面不改色。
六、余音绕梁:酒疯子的遗产
灌夫死后,京城酒肆中悄然流行起一种喝法:三杯下肚后必要学灌夫骂座的样子,说些“砍头穿胸也不怕”的醉话。时人谓之“灌氏酒风”。
有趣的是,田蚡也没得善终。灌夫死后不到一年,田蚡就得了怪病,浑身疼痛,终日嚎叫“灌仲孺来索命了”。请遍名医都束手无策,最后在惊恐中暴毙。
有人说这是报应,也有人说这不过是田蚡心虚产生的幻觉。但无论如何,这段恩怨成了汉朝官场一桩着名的公案。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灌夫立传,与窦婴、田蚡合为一篇,留下“魏其武安侯列传”的名篇。司马迁评价灌夫:“无术而不逊,两相翼乃成祸乱。”说他没什么心机又不谦逊,与窦婴互相倚重反而酿成大祸。
但司马迁也如实记录了灌夫的勇武和重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说他交游广阔,家财丰厚,在颍川一带很有势力。
灌夫的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成了“酒能误事”的典型教材。父母教育子女莫贪杯时,必说“勿学灌夫骂座”;酒徒为自己开脱时,却道“真性情当如灌仲孺”。
千年过去,当我们翻看这段历史,仍能想见那个在宴会上痛斥权贵的醉将军。他的悲剧源于酒,他的传奇也因酒而不朽。或许正如现代人所说:“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灌夫在推杯换盏间,寻求的何尝不是一种超越权贵虚伪的真性情?
只是生逢专制时代,这样的真性情注定要以生命为代价。若灌夫活在今日,大概会成为网红博主,专门拍品酒视频,偶尔在直播中痛斥不良商家,收获粉丝无数吧。
酒香穿越千年,依然醉人。灌夫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但他那份“宁醉死,不屈服”的气节,却永远定格在太史公的笔墨之间,供后人品评、唏嘘、回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