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汉时期,有个叫田玢的哥们儿,这老兄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若要用一句话概括他,那便是:一个靠着姐姐上位的油腻大叔,在官场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田玢何许人也?这得从他的出身说起。他老姐不是别人,正是汉景帝的皇后王娡。这么说吧,田玢是汉景帝的小舅子,汉武帝的亲舅舅。这层关系在那个讲究门第的年代,简直就是一张无敌通行证。
不过田玢年轻时可不怎么出息。《史记》里说他“相貌不甚扬,性狡黠”,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长得不咋地,还一肚子坏水。他早年就是个普通郎官,混吃等死的主儿。要不是他姐姐当了皇后,估计这辈子也就是个基层公务员的命。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刘彻即位,王太后垂帘听政。这下可好,田玢一夜之间从“田科长”变成了“国舅爷”,简直是乌鸦变凤凰,土鸡成孔雀。
一、国舅爷的升官之道
田玢这人别的不行,拍马屁可是一把好手。他深知自己的外甥皇帝年轻,姐姐太后掌权,于是整天往宫里跑,不是给太后请安,就是给皇帝进贡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有一次,田玢不知从哪搞来一只会说人话的鹦鹉,献给汉武帝。那鹦鹉别的不会,就会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把汉武帝乐得,当即就要赏田玢。这时候一旁的汲黯冷冷地说:“陛下,这鸟儿臣也会教,要不臣教它说‘清廉清廉清清廉’?”汉武帝一听,笑骂着让汲黯一边去,但还是赏了田玢五百金。
田玢还特别会来事儿。汉武帝喜欢打猎,他就组建了个“陪猎团”,专门陪皇帝玩耍。有一次汉武帝追一头鹿,追到悬崖边差点掉下去,是田玢“奋不顾身”地扑过去“救驾”。后来宫人私下说,其实田玢那扑得太猛,反而把皇帝撞下马,自己倒滚到安全地带了。不过这事被田玢说得天花乱坠,仿佛他是舍身救主的忠臣似的。
靠着这些手段,田玢的官位节节高升,从郎中到太中大夫,再到丞相,简直是坐上了官场直升机。当时有民谣唱道:“田家郎,官运长,姐姐宫中做娘娘,芝麻开花节节高,不到丞相不拉倒。”
二、丞相的“生意经”
田玢当上丞相后,第一件事不是勤政爱民,而是搞起了“副业”。他老人家深谙“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道理,把丞相府变成了“田氏有限责任公司”。
卖官鬻爵那是家常便饭。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县令五百金,郡守千金,九卿之位更是高达万金。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给儿子买个官,田玢开价两千石粮食。那土豪讨价还价:“丞相大人,一千五百石成不?”田玢眼睛一瞪:“两千石,少一石都不行!这可是铁饭碗,能传子孙的!”最后那土豪乖乖交了两千石粮食,田玢给他儿子安排了个肥差。
更绝的是,田玢还搞起了“人事调度”业务。地方官员要想调个好去处,得先给丞相大人上贡。有一次,一个官员被派到偏远地区,带着厚礼来找田玢:“丞相大人,下官老母年迈,能否调个离家近些的地方?”田玢捋着胡子说:“孝心可嘉啊!这样吧,淮南有个缺,离你家就隔条河,再加五百金,给你办得妥妥的。”那官员感恩戴德地去了,后来才发现淮南与他家何止隔条河,简直隔了千山万水。
田玢还特别会做生意。当时国家铸钱,他老人家倒好,私下里搞起了“私人铸币厂”,铸造的钱币比官方的还精致。有人举报到汉武帝那儿,田玢振振有词:“陛下,臣这是替国家分忧啊!官方铸钱质量差,臣这是做个样板,让他们学习学习!”汉武帝居然被他忽悠过去了。
三、田丞相的“雅好”
田玢虽然是个贪官,但自诩文人雅士,尤其好客。他的丞相府天天门庭若市,歌舞升平。有记载说:“玢好宴饮,日食万钱,犹言无下箸处。”意思是每天吃饭花费万钱,还抱怨没什么可吃的。
田玢请客有个特点——必须听他的。有一次宴请群臣,规定每人要喝一石酒(相当于现在60斤)。大伙儿面面相觑:这不要命吗?但谁敢不给丞相面子?结果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喝到高兴处,田玢开始高歌,逼着宾客们一起唱。不会唱?罚酒!跑调?罚酒!声音太小?接着罚!一场宴会下来,倒下一片,田玢还得意洋洋地说:“此真吾之知音也!”
田玢还特别喜欢收藏,不过他的收藏方式很特别——看上了就直接要。有一次去下属家做客,看中人家祖传的玉佩,拿在手里把玩不已。下属心里滴血,却还得强颜欢笑:“丞相喜欢,就送给丞相吧!”田玢假意推辞一番,然后“盛情难却”地收下了。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当时长安城里有句话:“田丞相要来过,家家收藏少一半。”
最可笑的是,田玢还自以为文学大家,经常即兴赋诗。其实他那诗写得实在不咋地,但谁敢说不好?只能硬着头皮夸。有一次他作诗:“丞相府中酒肉香,宾客满堂喜洋洋。皇上是我亲外甥,姐姐太后在后宫。”这打油诗水平,群臣还得昧着良心叫好:“丞相大人真是文武全才啊!”
四、与窦婴的恩怨情仇
田玢在官场上有个老对头,叫窦婴。这窦婴来头也不小,是汉武帝的舅舅(另一个舅舅),曾经也是权倾朝野的人物。两人明争暗斗,上演了一出出官场大戏。
两人结梁子是因为一块地。田玢看中了窦婴在城南的一块好地,想要过来。窦婴是谁啊?也是皇亲国戚,哪能吃这个亏?当场回绝:“这地是祖宗留下的,岂能予人?”田玢怀恨在心,处处给窦婴使绊子。
有一次,窦婴的朋友灌夫在宴会上得罪了田玢,田玢趁机发作,把灌夫抓进大牢。窦婴去救人,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两人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一个说“你贪污腐败”,一个说“你结党营私”,把汉武帝烦得够呛。
最后这场争斗以窦婴被杀告终。田玢得意洋洋,以为从此高枕无忧。殊不知兔死狐悲,朝中大臣们都看清了田玢的嘴脸,暗中开始疏远他。
五、病中闹剧
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田玢晚年得了一种怪病,浑身疼痛,请遍名医都治不好。最后没办法,请来巫师跳大神。
巫师装神弄鬼一番后,说:“丞相这是得罪了鬼神啊!有两个鬼守在您身边,一个是窦婴,一个是灌夫,要索您的命呢!”田玢吓得魂飞魄散,从此一病不起。
在病中,田玢产生了幻觉,整天大喊大叫:“窦兄饶命!灌兄我错了!地我不要了!”家人无奈,只好日夜守着他。有一次他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对着空气磕头:“窦大人,下官再也不敢了!”把家人吓得够呛。
汉武帝听说后,派御医来诊治。御医一看这情形,回去禀报:“丞相这是心病啊!”汉武帝冷笑:“他那是亏心事做多了!”
公元前131年,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在恐惧中死去,结束了他荒唐又显赫的一生。他死后,家产被抄,家人被流放,曾经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
六、历史留下的思考
田玢这个人吧,你说他完全没本事也不对。他能从一个小郎官爬到丞相的位置,除了靠姐姐,自己也确实有些小聪明。但问题是,他的聪明都没用在正道上。
他那些贪赃枉法的事,后来都成了《史记》里的反面教材。司马迁评价他:“玢以肺腑为相,非有其材,徒以太后故也。然贪墨甚,终致身死家灭,为天下笑。”
田玢的故事告诉我们几个道理:第一,靠关系上位终究不牢靠;第二,做人不能太贪心;第三,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回想田玢,倒觉得他有些可笑又可怜。他一生追逐权力财富,最后却是一场空。也许他在临死前终于明白:人生在世,清白做人最重要。只可惜,明白得太晚了。
所以啊,诸位读者,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可别学田丞相,仗着有点关系就无法无天。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说不定哪天就有窦婴和灌夫来找你聊天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