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8日,暑热还未散去,红星水库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光。陈遇站在市一中高中部门口,看着欢迎1995级新生的横幅,心中泛起一丝奇异的感受——这是他重生的第十六个年头,从婴儿啼哭到如今步入高中,仿佛只是一转眼的事。
教室里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黑板上用粉笔写着课程安排。班主任苏晴老师穿着淡蓝色的确良衬衫,笑容温婉:同学们,欢迎来到高中部。我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物理老师。
课桌上,崭新的课本散发着油墨香。陈遇翻开《高中物理》第一册,看到熟悉的牛顿定律时,不禁微微一笑——这些知识在前世被他忽视,今生却成了解开技术难题的钥匙。
这里!莉莉在第四排靠窗的位置招手。王小虎已经和同桌聊起了钓鱼经,孙宇在整理笔记,张伟则在本子上画着奇怪的流程图。
放学后,初中部的李娟和几个学弟学妹等在门口:学长!科技社还办吗?
陈遇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点点头:办,但要换个方式。
高中部的科技社招新会上,陈遇提出了新理念:我们不追求高大上的项目,就从解决身边的小问题开始。
第一个课题出乎意料的朴实:改进教室粉笔擦。
太简单了吧?有同学嘀咕。
但很实际,莉莉展示调研数据,粉笔灰影响师生健康,而且粉笔浪费严重。
王小虎来了劲:可以做吸尘粉笔擦!
孙宇计算着:需要小型电机和过滤装置。
张伟想了想:我见过厂里用的除尘设备,可以简化改造。
项目启动后困难重重。第一代吸尘粉笔擦噪音太大,吓得英语老师扔了粉笔;第二代吸尘效果不好,粉笔灰反而更呛人;第三代电池续航太短,一节课就没电。
最难受的是周围的不理解。高中生搞这个有什么用?有老师私下议论。还不如多做几道题。家长也抱怨。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日下午。陈遇带着组员来到红星机械厂家属院,向老工人们请教。
吸尘啊?王师傅挠头,咱厂里除尘是用旋风分离,但粉笔灰太细了......
李师傅突然一拍大腿:纺织厂有滤棉!可以试试!
于是孩子们跑遍全市工厂,收集各种过滤材料。纺织厂的废滤棉,化工厂的活性炭,甚至医院淘汰的口罩都被拿来试验。最后发现三层纱布夹棉絮的效果最好——简单又便宜。
新版粉笔擦做出来后,先在班主任苏老师的课上试用。
真的没灰!同学们惊呼。更妙的是,收集的粉笔灰还能回收利用。
消息传开,其他班级都来借粉笔擦。校长知道后,特意拨了一间储藏室给科技社做工作室。
但更大的挑战来了。期中考试前,物理试卷上出现一道题:请设计一个改善教室环境的装置,说明原理。
几乎所有科技社成员都详细描述了吸尘粉笔擦的设计思路。批改试卷时,物理组老师们震惊了——这些答案完全超出了课本范围!
这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啊!苏老师激动地说。
校长得知后,做出决定:每周拿出一节自习课,专门开展实际问题解决活动。
深秋时节,科技社的项目已经扩展到各个方面:改进黑板擦、设计课桌椅调节器、制作班级图书角管理系统......虽然都是小发明,但每个都切实解决了校园生活中的问题。
最让陈遇感动的是李娟带领的初中组。他们用废旧自行车零件做了体育器材存放架,用罐头瓶做了生态瓶,甚至用破雨伞做了教室遮光帘——虽然简陋,却充满创意。
元旦前夕,市里举办青少年小发明小创造展览。科技社带着十几个项目参加,吸尘粉笔擦拿了一等奖。领奖时,陈遇特意让李娟上台:这个项目是初中部和高中部一起完成的。
展览会上,市教育局领导看到他们的项目,很是赞赏: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科技教育的意义所在。
1996年元旦,科技社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刘教授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实用发明案例集》和一封信:
见字如面。真正的创新不在于项目大小,而在于能否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你们正在走一条更实在的路。
寒假前最后一天,陈遇在科技社工作室整理资料。窗外飘着细雪,初中部的教室里还亮着灯——李娟他们正在改进生态瓶的设计。
苏老师走进来,递过一杯热水:知道吗?你们找到了科技教育真正的方向。
陈遇望向窗外:我们只是从脚下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那天晚上,陈遇在日记本上写:
1996年将至,重生十六年,终于明白:改变世界不需要好高骛远,只要脚踏实地,从改善身边的每一个小问题开始。粉笔擦虽小,却能守护师生的健康;创新不必宏大,贵在坚持。
合上日记,他望向窗外。雪花纷飞中,初中部教室的灯光温暖而明亮。那里,孩子们正在为下一个小发明热烈讨论。远处传来火车汽笛声,一列绿皮车缓缓驶过站台,载着归家的旅客,也载着一个时代的希望,平稳而坚定地向前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