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的康南县政府会议室里,暖气开得很足,却掩不住窗外残留的寒气。秦宇轩坐在主位上,面前摊着两份文件:一份是卫健委提交的《偏远村医疗资源优化方案》,另一份是老杨发来的青山村老人就医需求统计——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王大娘希望村里能测血糖”“张大爷怕冬天心梗等不及车”这类细碎诉求。
“先说说急救车巡逻的事。”秦宇轩手指敲了敲文件,目光落在乡镇卫生院院长们身上,“方案里说要在12个偏远村设‘急救联络点’,每个点配一名联络员,这事落实得怎么样?联络员是选村干部还是村医?”
来自青山村所属乡镇的卫生院院长周明立刻起身:“我们已经跟各村对接了,联络员选的是村医——他们每天在村里出诊,熟悉每户情况,遇到急症能第一时间判断要不要叫急救车,还能提前帮患者准备病历,省得去了医院耽误时间。”
“好。”秦宇轩点头,又翻到方案里“移动诊疗包升级”那页,“苏医生从省医院给的建议,重点加心电监护仪和应急止血设备,这批设备什么时候能到位?村医的培训怎么安排?”
卫健委主任张涛推了推眼镜:“设备已经联系好了厂家,下周三就能送到县里,周四开始分批次给村医培训,每次培训半天,理论加实操,保证他们能熟练用起来。另外,我们还跟县医院协调了‘远程会诊通道’,村医遇到搞不定的情况,能直接连县医院专家,不用让患者白跑一趟。”
秦宇轩没立刻表态,而是把老杨的统计单推到桌子中间:“大家看看这个——青山村65岁以上老人有28位,19位需要定期测血压血糖,8位有心脏病、关节炎这类慢性病。我们的方案里,只提了‘急救’,没提‘日常健康管理’,这还不够。”
会议室里静了几秒,周明率先开口:“秦县长,您的意思是……让村医定期上门给老人做检查?”
“是这个方向。”秦宇轩身体微微前倾,“急救是‘救急’,日常管理是‘防病’。咱们可以把‘移动诊疗包’和‘家庭医生签约’结合起来,让村医每月上门一次,给老人测基础指标,把数据录入健康档案。这样一来,老人有啥健康隐患,咱们能提前发现,也能避免小毛病拖成要急救的大病。”
张涛立刻拿出笔记录:“这个思路好!我们可以在方案里加一条‘慢性病管理台账’,让每个村医负责自己村的老人,数据每月汇总到县医院,有异常直接对接专科医生。”
散会后,秦宇轩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了苏晓棠的电话。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宇轩,我跟医院申请了,下周带两名骨科和心内科专家去康南,正好赶上村医培训,能帮着做实操指导,还能去青山村给老人们做次免费义诊——你之前说的‘日常健康管理’,咱们先从义诊摸清情况,后续推进更有底。”
秦宇轩心里一暖,笑着应道:“太好了!我让卫健委把义诊地点定在青山村的文化广场,再通知周边几个村的老人都来,咱们一次把‘底数’摸清。”
挂了电话,他翻开工作备忘录,在“2月重点工作”下面添了一行:“跟进青山村急救联络点挂牌,确认村医培训设备到位情况”。正写着,办公室门被敲响,进来的是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伟:“秦县长,青山村受损的核桃棚架已经修好了,村民说想给您送袋新炒的核桃,被我拦下了——不过他们托我带个话,说等今年核桃丰收,想请您去村里吃核桃宴。”
“核桃宴我肯定去。”秦宇轩放下笔,眼里带着笑意,“不过你跟村民说,不用特意送核桃,把核桃种好、卖个好价钱,比啥都强。对了,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分拣车间,年后开工没问题吧?”
“没问题!工人已经陆续返岗,下周一就能正式动工。”李伟递过来一张进度表,“我们跟西安的几家采购商也对接好了,等今年核桃、花椒下来,直接拉去集散中心分拣包装,不用村民再自己跑运输。”
秦宇轩接过进度表,指尖划过“3月完成冷库建设”“4月对接合作社签约”这些条目,心里很是踏实。他知道,不管是医^疗政策还是农业项目,制定方案只是第一步,盯着落地、解决执行里的“小问题”——比如村医培训的设备够不够用、村民卖货的运输方找没找好——才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傍晚下班时,秦宇轩特意绕路去了县医院。骨科病房里,李大爷正坐在床上看电视,看到他进来,连忙要下床:“秦县长,您怎么来了?我这脚好多了,再过几天就能出院了。”
“您坐着别动。”秦宇轩按住他,“来看看您恢复得怎么样,顺便跟您说个事——村里以后会有村医定期上门给您测血压,要是有不舒服,打个电话,急救车也能比以前快不少。”
李大爷愣了愣,随即笑出了满脸皱纹:“真的?那可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怕犯病等不及车了。秦县长,您这是真把我们老百姓的难处放在心上了!”
秦宇轩看着老人的笑容,心里忽然很清楚:所谓“县长的事”,从来不是写在文件上的宏大政策,而是把这些政策落到每一个像李大爷这样的村民身上,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方便”和“安心”。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盯着这些“落地的细节”,直到康南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