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 9 月 1 日晚,康南县政府宿舍的灯光亮到深夜。
秦宇轩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白天会议上的调研方案,指尖却反复摩挲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那是下午散会后,一位老科员偷偷塞给他的,上面只写了一行字:“安康堤防的‘沙子’,康南也有。”
窗外秋雨淅沥,秦宇轩的思绪被拉回到白天陈磊布置调研任务的场景。当时,陈磊强调要“摸透灾情底数”,秦宇轩只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无比。然而,此刻握着这张纸条,再联想起此前听闻的安康水灾细节,他的后背竟渗出冷汗。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安康水灾的关键信息:气象水文部门虽提前数小时精准预报洪峰,但有线广播加人工传递的落后通信方式,让预警没能传到每一户。老城堤防是上世纪 60 年代建造的,2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本就不足,再加上材料掺假、款项挪用,这才是决堤的真正黑手。而安康老城临河低洼的布局,从 1583 年就藏着隐患,却一直没人彻底整改,直到 1988 年洪水再次吞噬了家园。
“康南会不会也这样?”秦宇轩揉了揉眉心。白天赵强回避调研的态度、老科员递纸条时的慌张,以及县内几处河堤在洪水中轻微塌陷的传闻,突然在脑海中串成了一条线。他想起明天要去的两个重灾乡镇,不仅要查饮水安全和卫生院药品,更得悄悄查河堤的用料、防汛物资的去向。
他重新梳理调研计划:明天一早先去清水镇,那里有段村级河堤在洪水中冲开了小口,当时说是“超标准洪水所致”,但村民私下议论“河堤里没多少水泥”。
再去青山乡,乡卫生院反映药品短缺,可据他所知,灾后第一批捐赠药品上周就该到了,为何还缺?这里面会不会有截留?
秦宇轩又想起安康灾后重建的教训——他们后来建了高标准永久性堤防,还往江南新区转移发展。康南的重建,绝不能等灾难发生了才补救。
他在笔记本上用红笔重重地画了个圈,圈里写着“重点”二字,然后在下面详细地记录着:调研时一定要找那些年纪较大的村民和老水利员聊天,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情况最为了解,而且不会像一些年轻的乡镇干部那样有所顾忌,可以听到最真实的情况;
同时,还要仔细查阅防汛物资的采购记录以及款项的流向,看看是否存在像安康那样的情况,将优质的水泥换成劣质品,或者将专款挪作他用。
夜越来越深了,雨却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秦宇轩坐在桌前,灯光昏黄,他将那张写满重点的纸条小心翼翼地夹进笔记本里,然后又拿起笔,对着调研方案仔细地修改起来。
在“民生保障”这一项后面,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加上一行小字:“附带核查河堤工程质量、防汛物资使用情况”。这行字虽然不起眼,但却代表着他对这次调研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担忧。
他心里很清楚,明天的调研不仅仅是简单地了解灾情,更重要的是要揪出那些可能隐藏在暗处的“蛀虫”。如果真的有人像安康那样贪污防汛款、偷换建筑材料,那么康南的灾后重建工作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所以,第一步必须要先“除害”,将这些腐败分子绳之以法,才能确保后续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他合上书,望着窗外的雨幕,心里暗下决心:绝不能让安康的悲剧在康南重演,这次调研,必须把隐患挖出来,把问题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