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像中枪一样》交付给白智英后,金贤宇并未沉浸在又一首未来名曲即将面世的预期喜悦中。他如同一位冷静的棋手,在落下一枚关键棋子后,立刻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布局。匿名投递“Ace”的作品,是高效建立声望的奇招,但非长久之计。一个真正强大的音乐帝国,不能永远依靠他一个人“回忆”和“输出”,更需要一个能够持续运转、孵化创意、并最终能独立产生价值的核心引擎。
这个引擎,就是他的mop娱乐,更具体地说,是即将启动的音乐制作部门。而这一切的开端,便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创作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并非急功近利地“创作”新歌,而是更基础、更重要的——建立流程,测试团队,并为他未来的“创作”建立一个合法的、可持续的产出机制。
会议在mop娱乐新办公室的隔音会议室内进行。与会者仅有三人:金贤宇、他新招聘的音乐助理(一位刚从知名艺术学院作曲系毕业、技术扎实且签署了严格保密协议的年轻才俊,名叫朴志训),以及负责行政协调的李静媛。会议室的白板上还是一片空白,空气中弥漫着新设备和新开始的特殊气息。
金贤宇坐在主位,神色平静,开门见山:“今天是我们音乐制作部门的第一次内部会议。目标不是立刻创作出热门的曲子,而是明确我们的工作模式和价值取向。” 他的目光扫过朴志训和李静媛,“我们的核心优势,不是追逐市场潮流,而是精准地挖掘和塑造声音本身的价值。”
他转向朴志训:“志训,你的任务是技术实现和基础架构。首先,建立完整的音源素材库,按照情绪、风格、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其次,熟练掌握最新的编曲软件和录音设备,我要你能够高效、精准地将任何音乐构思转化为具备专业水准的demo。”
接着,他看向李静媛:“静媛,你负责流程管理和外部对接。建立一套标准的作品提交流程,从初稿demo、内部评审、修改建议到最终成品管理。同时,开始搜集有潜力的未出名词曲作者的作品,建立初审机制。我们要打造一个漏斗,最上面是海量的外部投稿和内部灵感,最终流出的,必须是精品。”
这番部署,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专业化音乐工坊的雏形:金贤宇是灵魂和最终裁决者,朴志训是技术手臂,李静媛是运营枢纽。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我们追求的方向和工作流程,” 金贤宇打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上会议室的音响,“我们来做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这是一段我最近构思的旋律动机,非常初步。”
他播放了一段简单的钢琴旋律。旋律优美而略带感伤,节奏舒缓,充满了叙事感,正是他记忆中未来将由IU演唱并大获成功的《好日子》的主歌雏形,但他只播放了最核心的、未经发展的几句。
朴志训立刻戴上监听耳机,神情专注。旋律结束后,他眼中露出惊艳之色:“代表nim,这个动机的旋律线非常漂亮,情感很真挚!发展空间很大!”
金贤宇点点头,开始展现他作为“引导者”而非“抄袭者”的高明之处。他没有直接给出完整的成品,而是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进行“创作”:
“很好。那么,志训,如果以这个动机为基础,我们要创作一首讲述少女暗恋时卑微又充满希望心情的歌曲,你觉得在编曲上,应该如何营造这种氛围?用什么乐器主导?节奏如何设计?”
朴志训陷入思考,随即开始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用干净的钢琴或吉他作为主线,突出纯净感。节奏可以轻快但不宜太密集,鼓点用清脆的军鼓或手鼓……副歌部分是否可以加入弦乐铺底来提升情绪层次?”
金贤宇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或追问细节,引导朴志训将想法具体化。整个过程中,他巧妙地将自己“预知”的编曲方向,拆解成一个个启发性的问题,让朴志训自己“思考”出来,并加以完善。他更像是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引导一位有才华的新人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静媛,记下志训的想法。” 金贤宇转向李静媛,“同时,假设这首歌的目标演唱者是一位嗓音清澈、带有少女感但又有一定唱功的新人女歌手,你在筛选外部投稿或内部讨论时,会重点关注作品的哪些特质?”
李静媛立刻领会,回答道:“会重点关注旋律的记忆点、歌词是否贴合少女心境的真实细腻感,以及歌曲是否具备展示演唱者音色和情感表达能力的空间。”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金贤宇通过这个具体的“案例”,成功地完成了几件事:
建立了创作流程: 灵感动机 -> 风格定位 -> 编曲探讨 -> 演唱者适配性分析。
测试并激发了团队成员: 朴志训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领悟力,李静媛展现了清晰的运营思维。
输出了“成果”: 一份关于《好日子》这首未来名曲的、经过“集体讨论”的初步创作方向和制作要点被记录在案。这为未来某天他“正式创作”出完整歌曲,提供了合理的内部流程追溯依据。
明确了定位: mop音乐制作,追求的是精准匹配歌手特质、情感真挚、制作精良的“定制化”作品,而非流水线产品。
会议结束时,白板上已经写满了关键词、旋律线和编曲备注。朴志训一脸兴奋,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李静媛则整理着详细的会议纪要,清晰了后续的工作方向。
金贤宇看着充满活力的团队雏形和会议成果,心中平静而满意。这次会议,标志着他的音乐事业从一个依靠“神启”的独角戏,开始转向一个有流程、有团队、可持续的系统化运作阶段。他成功地为未来更多“Ace”级别作品的“诞生”,铺设了一条合乎逻辑的内部轨道。
匿名作曲家“Ace”的光芒,终将逐渐收敛,而mop音乐制作的招牌,将在此坚实的基础上,悄然亮起,最终光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