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小队那断断续续、来自中蒙边境无人区的微弱求救信号,像一道灼热的电流,瞬间击穿了林枫强行维持的冷静外壳。希望与焦灼、激动与担忧,如同冰火交织,在他胸中剧烈翻腾。他们还活着!至少有人还活着!但信号如此微弱,定位模糊,且指向环境极端恶劣、敌情复杂的边境无人区,其处境之凶险,不言而喻!
“立刻组织营救分队!要最精干的人员,配备最好的装备和药品!由雷鸣的副手……不,我亲自制定营救方案!”林枫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救回战友的迫切压倒了一切。
“林工,冷静!”周文博一把按住情绪有些失控的林枫,语气严肃而急切,“你的心情我们理解!但你现在是整个根据地的核心,不能以身犯险!而且,那里是敌占区纵深,靠近边境,情况不明,贸然派出大部队,不仅救不了人,还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甚至引发不可预测的国际纠纷!”
王猛也劝道:“老林,我知道你担心雷鸣他们,但这事儿急不得!得从长计议!”
林枫胸口剧烈起伏,他闭上眼,强迫自己深吸几口气。周文博和王猛说得对,冲动解决不了问题。他重新睁开眼时,眼神已恢复了惯有的锐利和冷静,只是那深处依旧燃烧着名为“牵挂”的火焰。
“你说得对。”林枫的声音沙哑,“营救必须进行,但不能盲目。命令侦察连,挑选五名最有敌后经验、熟悉边境地形的战士,组成精干营救小组,携带电台、急救包和一周的给养,立刻出发!他们的任务是潜入信号大致区域,确认惊蛰小队具体情况,建立稳定联系,并评估营救可行性,随时报告!非到万不得已,不得与敌交火!”
“是!”王猛立刻领命而去。
营救行动以最谨慎的方式启动,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未打断林枫对更长远的战略思考。恰恰相反,惊蛰小队在绝境中发出的信号,以及“北望”计划支援抗联所触及的东北话题,像几块关键的拼图,与他脑海中一个酝酿已久的宏大构想逐渐重合。
他再次站到了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前,目光越过太行山,越过华北平原,最终牢牢地锁定在了那片广袤、富饶却又饱受蹂躏的土地——东北。
那里,有日本经营多年的、堪称亚洲一流的重工业基地——鞍山的钢铁,抚顺的煤炭,本溪的铁矿石,沈阳的兵工厂……那里,也有坚持在最恶劣环境下苦战十四年的抗联勇士……如今,更有他生死未卜的战友,可能正挣扎在那片土地的边缘。
“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林枫转过身,对周文博和刚刚返回的王猛说道,语气深沉而坚定,“抗战必胜,这已是时间问题。但胜利之后呢?我们这样一个饱经战火、积贫积弱的国家,靠什么来重建?靠什么来抵御可能卷土重来或新的外侮?”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的东北区域:“答案,就在这里!东北的工业基础,是我们未来立国的根本!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为接收和重建东北工业基地,进行技术和人才上的准备!这将是我们对未来最重大的战略布局!”
周文博和王猛都被林枫这超越当前战局的眼光所震动。
“林工,你的意思是……”周文博若有所思。
“我提议,立刻启动‘种子计划’!”林枫掷地有声地说道,“我们要秘密选派一批最优秀、最可靠、最有潜力的年轻技术人员和青年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我们现有的军工和通信技术,更要侧重于未来国家建设急需的——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电力、铁路、乃至基础科学!”
他越说越激动,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蓝图:“我们要让他们掌握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一旦时机成熟,这些‘种子’就可以随大军进入东北,去接收、去消化、去重启那些沉睡的工厂和矿山!他们将是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批火种!”
这个构想太过宏大,也太过超前,让王猛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这……这得投入多少资源?培训出来的人,万一……万一用不上呢?”
“资源再紧张,也要挤出来!眼光必须放长远!”林枫语气不容置疑,“即使最后接收东北的过程有变数,这些经过系统培养的人才,放在任何岗位,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这关乎的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未来几十年国运的根基!”
林枫的决心和远见,最终说服了周文博和王猛。“种子计划”的构想,在根据地最高层达成了共识。
计划迅速进入实质性阶段。林枫亲自起草了“种子”的选拔标准:年龄限制在十八到二十五岁,具备一定文化基础(中学为佳),政治绝对可靠,思维活跃,肯吃苦耐劳,并对科学技术有浓厚兴趣或展现出一定天赋。
选拔工作在全根据地范围内秘密展开。从兵工厂的年轻学徒、技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部队里有文化的战斗骨干、甚至是从敌占区投奔来的进步青年中,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的政治审查,首批三十名“种子”学员被确定下来。
培训地点设在了更加隐秘、被称为“育英谷”的新基地。林枫亲自担任总教官,并邀请了徐致远(真)、老韩等所有能抽出身的技术专家,以及根据地内几位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学者(如原北平大学的教授)担任讲师。
培训内容远超当前的战时需求。白天,学员们要学习高等数学、基础物理和化学;晚上,则在油灯下研读林枫凭借记忆整理编写的《机械原理概论》、《冶金学基础》、《工业管理与标准化》等简陋却珍贵的教材。林枫甚至还开设了简单的英语和德语课,让他们能够接触外界的技术文献。
除了理论学习,大量的时间被用于实践。学员们要亲手操作车床、铣床,学习金属热处理;要参与小型炼钢炉的建设和操作,分析矿石成分;要组装和调试更复杂的无线电设备,学习基础电路设计。
林枫对他们的要求极其严格,常常亲自授课到深夜,解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你们现在学的每一个公式,掌握的每一项技能,未来都可能转化为支撑国家脊梁的钢铁和动力!”这是林枫最常对学员们说的一句话。
“种子计划”在绝密中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