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队员被俘的消息像一块冰,砸进了黑龙沟火热的生产氛围中。王猛立刻加强了基地的戒备等级,并派出精干人员设法打探消息,评估风险。焦虑的情绪在管理层弥漫,如果这名队员承受不住拷打,后果不堪设想。林枫更是心弦紧绷,扩产计划刚刚起步,任何意外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然而,就在这令人窒息的等待中,三天后,前线交通站传来一个令人稍感意外的消息:被俘队员在遭受日军审讯时,只承认自己是普通游击队员,负责运输物资,对兵工厂的具体情况一问三不知,最终在被押往县城的途中,寻机跳崖殉国了。
消息传来,基地上下既悲痛又庆幸。悲痛于一位年轻战士的牺牲,庆幸于基地的核心机密得以保全。这位战士用生命守住了秘密,他的牺牲更坚定了大家加速扩产的决心。\"为他报仇!造出更多的枪弹!\"成了工坊里无声的誓言。
这次事件也给林枫敲响了警钟:过度依赖外部原料收集风险太高。必须加快内部挖潜和技术升级的步伐,减少对外界的脆弱依赖。他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对生产工具的革命性改进上。
现有的生产模式,严重依赖老师傅的手工经验和体力。比如,锻造枪管雏形或手榴弹壳,需要几个壮汉轮流抡大锤,效率低,质量还不稳定。林枫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的第一个目标,是造出一台水力驱动的锻锤。
黑龙沟不缺水流,缺的是将水力转化为稳定机械能的技术。林枫凭借记忆中的原理和平板电脑里的零星资料,开始设计草图。核心是利用水流冲击木制水轮,通过一套复杂的连杆和曲轴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化为重锤的上下往复运动。这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巧妙的机械设计。
\"林参谋,这……这玩意儿能成吗?\"孙石匠看着纸上那些复杂的线条和符号,感觉像是在看天书。让他打石头、看火候他在行,但这种\"机关术\"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理论上可行,\"林枫指着溪流的位置,\"关键是水轮的尺寸、齿轮的传动比和连杆的长度要匹配好。我们需要反复试验。\"
没有现成的零件,一切从零开始。水轮用整根原木凿成,齿轮用硬木雕刻,连杆和曲轴则需挑选最坚韧的木料,关键部位甚至尝试用收集来的汽车弹簧钢进行加固。整个建造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水轮转速太快,重锤就失控;太慢,则没有力道。齿轮啮合不精准,就会卡死或者打滑。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木料和工时,一些工人开始私下嘀咕,觉得这是在\"瞎折腾\",不如老老实实抡大锤来得实在。就连王猛心里也有些打鼓,但他选择相信林枫,顶住了压力。
林枫不为所动,他知道这是必经的过程。他日夜泡在工地上,和木匠、铁匠们一起琢磨,调整参数。手上磨出了新茧,眼里布满了血丝。沈月兰看在眼里,只能默默地将省下的窝头塞进他的口袋。
转机出现在一个傍晚。经过又一次大的调整后,巨大的木制水轮在溪流冲击下缓缓转动起来,通过传动轴,带动着那套看似笨拙的连杆机构开始运作。重锤被拉起到最高点,然后,\"轰\"地一声沉闷的巨响,准确地砸在了下方的铁砧上!接着,是第二下、第三下……节奏稳定,力道均匀!
\"成了!成了!\"现场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孙石匠激动地摸着那还在上下运动的锤头,喃喃道:\"神了……真神了……\"
水力锻锤的成功,仅仅是开始。林枫马不停蹄,又着手设计简易的镟床和钻床。他用缴获的汽车轴承作为旋转核心,利用水力或人力驱动,用来加工比较精密的零件,比如复装子弹的模具冲头、步枪的撞针等。虽然精度无法与现代机床相比,但相比纯粹的手工锉磨,已是天壤之别。
这些\"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使用,逐渐显现出巨大的威力。水力锻锤一天锻造的毛坯,超过过去十个壮汉三天的量;简易机床加工出的零件,一致性大大提高。兵工厂的生产效率开始稳步提升,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却得以降低。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生产观念——依靠工具和技术革新而非单纯拼体力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林枫并没有满足。他在培训课上,开始向学员们灌输更基础的知识:简单的力学原理、材料特性、公差配合的概念。他鼓励大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如王小川等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接受新知识快,动手能力强,成为了技术扩散的火种。
然而,就在技术革新初见成效,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之时,王猛从分区带回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上级希望黑龙沟兵工厂,能够尝试仿制部队中极缺的、也是日军步兵班的核心火力——轻机枪。
从修复枪械、复装子弹,到制造手榴弹,再到仿制轻机枪,每一步都是巨大的跨越。现有的技术储备和设备条件,能否支撑起如此高难度的任务?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黑龙沟整个工业基础的终极考验。技术革新的道路,似乎永无止境。
(第三卷 第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