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干”字出口,如同吹响了行动的号角。建立兵工厂的计划,从构想进入了实质性筹备阶段。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厂址。经过一番讨论和比较,之前勘察过的黑龙沟,以其极其隐蔽的地形和易守难攻的特点,成为不二之选。
王猛当机立断,派出以刘大脚为首的侦察小组,对黑龙沟进行最后一次详细勘察,确认近期无日军活动痕迹,并寻找最适合建立营地和工坊的具体位置。同时,主力部队开始秘密向黑龙沟方向运动,并在沿途设置隐蔽的物资中转点。
林枫则带着他的技术小组,开始整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家当”:从废墟中扒拉出来的残破工具、缴获的武器零件、收集的破铜烂铁、以及所剩不多的火药原料。每一样东西,都被他视若珍宝。
“林大哥,这半截锉刀还有用吗?”李铁柱举着一个几乎磨平了的锉刀问。
“有用!磨一磨,还能对付着用。”林枫接过,小心收好。
“这些鬼子子弹的铜壳,都瘪了……”黑娃捧着一把变形弹壳。
“别扔!铜是宝贝,熔了能做别的!”林枫叮嘱道。
一种白手起家、勤俭创业的氛围,在队伍中弥漫开来。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正在做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几天后,刘大脚带回了好消息:黑龙沟内安全,并且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洞内干燥宽敞,还有地下水源,简直是建立秘密工坊的理想场所!
事不宜迟,王猛立刻下令,主力部队进驻黑龙沟,建设新基地。迁移过程紧张而有序,尽量抹除行军痕迹。当队伍终于踏入黑龙沟那狭窄的入口,看到里面豁然开朗、草木葱茏的景象时,所有人都有了一种找到新家的安全感。
然而,安全感的背后,是极其艰苦的条件。没有现成的房屋,没有开垦的土地,只有原始的森林和山岩。建设,需要从零开始。
王猛将队伍分成两拨:一拨由战斗骨干组成,负责在沟口险要处构筑防御工事、设置警戒哨,保卫基地安全;另一拨则包括后勤人员、轻伤员以及林枫的技术小组,负责营地和工坊的基础建设。
林枫的首要任务,是规划工坊区域。他选择将那个天然大山洞作为核心车间,用于进行需要保密和遮风避雨的关键作业。在洞外平整出的空地上,则规划出锻打区、淬火区、原料堆放区等。
建设工坊,需要大量的木材和石材。战士们化身樵夫和石匠,砍伐树木,开采石料。没有现代工具,全靠人力。号子声、伐木声、凿石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
林枫更是身先士卒。他右臂伤势未愈,就用左手帮忙拉锯,指导大家如何搭建坚固的工棚。他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杠杆吊装设备,用来搬运沉重的石料和木梁,大大提高了效率。他的动手能力和奇思妙想,再次让战士们佩服不已。
经过近十天的奋战,黑龙沟基地初具雏形。沟口建起了坚固的木石壁垒和了望哨;山洞内部被平整清理出来,用石块垒起了简易的工作台;洞外,几个遮风避雨的工棚也搭建完成。虽然简陋得如同原始部落,但总算有了一个可以立足、可以开始“创业”的窝。
站在刚刚落成的工坊前,看着战士们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林枫心中感慨万千。从穿越初期的惶惑不安,到如今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一片可以施展拳脚的天地,他走过的路充满荆棘。
然而,基地建成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利用这极其有限的条件,点响兵工厂的“第一炉火”,才是真正的考验。面对几乎空白的家底,林枫要如何变废为宝,敲打出根据地的第一件自产武器?
(第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