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安协助民警抓小偷的事迹很快被当地媒体得知。周五上午,两家报社的记者来到社区,围着念安和王警官做采访。“念安小朋友,你当时看到轨迹时害怕吗?”“王警官,您觉得这种特殊能力对社区安全有什么帮助?”闪光灯不断亮起,念安有些拘谨地拉着志愿者马甲的衣角,按照陆哲远教他的,只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要感谢警察叔叔和社区的帮助”。
周末,报道刊登出来,标题写着《社区小志愿者凭“特殊能力”擒小偷,守护独居老人财产安全》,配着念安穿着红马甲、举着志愿者证书的照片。一时间,念安成了小有名气的“小英雄”,甚至有其他社区的人特意来打听“能看到轨迹的孩子”。花坊的电话也多了起来,有媒体想做深度采访,也有家长好奇地询问“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但热闹背后,质疑声也悄然出现。在当地论坛上,有人发帖讨论“孩子的特殊能力是否会侵犯他人隐私”,帖子下的评论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念安是在做好事,不该被苛责;另一派则担心“能看到他人轨迹”意味着可以窥探隐私,“今天能看危险,明天会不会看其他私人生活”。这些讨论很快被媒体捕捉到,一家电视台的记者联系到陆哲远,希望他能就“能力与隐私”的问题接受采访。
采访当天,陆哲远特意带上了念安训练时的笔记和社区志愿者的工作记录。面对镜头,记者开门见山地问:“陆先生,有人担心念安的能力会侵犯他人隐私,您怎么看?”陆哲远平静地拿起笔记,翻到“能力边界”那一页:“从念安能力增强开始,我和魏明轩、林岚就为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核心就是‘区分帮助与窥探’。”
他指着笔记上的记录继续说:“我们明确告诉孩子,他的能力只能用于关注‘可能发生危险’的轨迹,比如安全隐患、人身财产威胁,对于他人的私人生活,比如‘谁和谁见面’‘家里的日常琐事’,要主动关闭感知。就像这次抓小偷,他看到的是‘盗窃行为’这个危险事件,而不是赵奶奶的其他生活细节。”
记者又问:“那如何保证孩子能严格遵守这个边界呢?”陆哲远笑了笑,拿出社区志愿者的工作记录:“你看,念安每天的志愿工作都有记录,他会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访,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上报,而不是自己去‘深挖’轨迹。而且我们每天都会和他沟通,了解他当天感知到的情况,及时纠正可能越界的想法。”
这时,念安从房间里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幅画,画的是社区的场景,每个人身上都有淡淡的金色轨迹,轨迹旁标着“安全”“需要帮助”的小图标。他仰起头对记者说:“我不会看别人的隐私,爸爸说轨迹就像天上的星星,我只看那些快要‘掉下来’的星星,帮它们回到安全的地方。”孩子天真的话语让现场的气氛轻松了许多。
采访播出后,大部分观众认可了陆哲远的教育方式。有评论说:“关键不在于能力本身,而在于使用能力的人。念安的家人一直在引导他用能力做好事,还设立了明确的边界,这才是最重要的。”之前发帖质疑的网友也更新了评论:“看到他们有系统的训练和边界教育,放心多了,希望这个孩子能一直保持初心。”
风波过后,念安的生活渐渐恢复平静。他依旧每天穿着红马甲去社区做志愿者,只是身边多了几个跟着他一起帮忙的小朋友——都是社区里被他感染的小伙伴,虽然没有“看到轨迹”的能力,却学着他的样子关心老人、陪伴留守儿童。念安也很开心,他告诉陆哲远:“现在不用我一个人看轨迹了,大家一起帮忙,社区更安全了。”
陆哲远看着儿子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给流浪猫喂食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英雄光环终会褪去,但教会孩子“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边界越要清晰”的道理,会比任何名气都更重要。而这份对善意与边界的坚守,也会让念安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