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巧巧一边收钱切豆腐,一边应答。
吴铁生负责给人拿豆芽,也忙得满头大汗。
他们没想到生意会这么好,才半个时辰,一板豆腐就快见底了。
人群拥挤中,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老婆子悄悄溜到牛车旁,左右张望一下,迅速从筐里抓了一大把豆芽,塞进自己的布袋里。
“哎哎哎,你干什么!”一个尖锐的声音突然响起。
众人闻声看去,只见如意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把抓住那老婆子的手腕。
老婆子吓了一跳,想要挣脱,却发现这小丫头手劲大得很。
“小贱蹄子,放开我!”老婆子骂道。
如意不说话,只是死死抓着她的手,另一只手直接伸进老婆子的布袋,掏出了那把豆芽菜,举给众人看。
“这,这是我刚才买的!”老婆子狡辩道,脸色却已经变了。
黎巧巧走过来,看了看那老婆子,又看了看如意坚定的眼神,心里明白了七八分。
周围的人也指指点点,有人认出了那老婆子:“这不是西街的王婆子吗?专爱占小便宜!”
众人哄笑起来,那老婆子面红耳赤,一把甩开如意的手,灰溜溜地钻出人群跑了。
“这小丫头真厉害!”有人称赞道。
“眼睛真尖,手也快。”
黎巧巧有些惊讶地看着如意,没想到这孩子还有这本事。
如意却只是默默回到摊位旁,又抱起一捆豆芽递给顾客,仿佛刚才什么也没发生。
“谢谢。”黎巧巧轻声说。
如意动作顿了一下,没抬头,但耳根微微红了。
经这么一闹,摊位前的人更多了。
黎巧巧见第二板豆腐也卖得飞快,心下一动,高声宣布:“多谢各位捧场!为让更多乡亲尝到我们吴记豆腐,从现在起,每人限购一斤!”
这话一出,人群中响起一阵议论。
“限购?这是什么规矩?”
“怕是货不多了吧?”
黎巧巧笑着解释:“是新方子做的豆腐,量少,想让大家都能尝尝鲜。”
这限购的法子果然有效,原本想多买的人虽然有些不满,但后面排队的人却叫好。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不到中午,两板豆腐和一大车豆芽菜就卖得差不多了。
黎巧巧特意留了十斤豆腐没卖,小心地用湿布盖好放在一旁。
“二哥,你收拾一下摊位,我带着这些豆腐去趟酒楼。”黎巧巧对吴铁生说。
她先去了离市集最近的“醉仙楼”,见到采办管事,送上两块豆腐:“这是我们吴记新出的豆腐,请掌柜的尝尝鲜。如果觉得好,日后可以长期供货。豆芽菜是两文一捆,每日新鲜供应。”
那管事起初不以为意,但尝了黎巧巧现场拌的一小碟豆腐后,态度立刻变了:“这豆腐确实不同寻常。这样吧,明日先送五板豆腐和二十捆豆芽来试试。”
一连走了三四家酒楼,反应都差不多。
有的掌柜直接下单,有的表示再考虑考虑,但无一例外都对吴记豆腐的品质表示惊讶。
黎巧巧送的十斤豆腐很快分发完毕,也换来了好几家酒楼的初步意向。
生意谈完,黎巧巧没有直接回市集,而是在县城里转了一圈,打听铺面租金。
她原本想着如果生意好,或许能在县城租个小铺子。
然而问了几处后,她的心凉了半截。
即便是最偏僻的小铺面,一年租金也要十两银子以上,这还不算押金和其他开销。以目前吴记的规模,根本负担不起。
“还是得一步步来啊。”
豆腐和豆芽卖了好价钱,酒楼也初步打开了销路,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在县城站稳脚跟,她还需要更多本钱,更大规模的生产。
黎巧巧叹了口气,回到市集与吴铁生会合。
……
牛车吱吱呀呀驶进万福村时,日头已经偏西。
黎巧巧坐在车沿上,手里紧紧攥着钱袋。她心里盘算着,这些钱除了上交公中的,还能留些改善伙食。
“娘,我们回来了!”吴铁生还没等牛车停稳,就兴奋地喊了起来。
张金花闻声从屋里快步走出,脸上却带着焦急:“可算回来了!如意那丫头不见了,我找遍前后院都没找着,这要是丢了可怎么是好?”
她话音未落,只见牛车上的一个箩筐动了动,如意的小脑袋从豆芽菜里钻了出来,头发上还沾着几根豆芽。
张金花先是一愣,随即松了口气,笑骂道:“小兔崽子,怎么躲到筐里去了?害得我好找!”
黎巧巧忙解释:“今早我们出发时,她就偷偷跟上了车,到了县城我才发现。想着带都带去了,就让她在市集上帮了帮忙。”
张金花打量着从牛车上爬下来的如意,见她虽然依旧不说话,但眼神比往日活泛了一些,心下暗想:这孩子机灵,如果好生教养,将来或许真能帮衬巧巧他们。铁牛身子刚好,日后如果没有一儿半女,养老都是问题。收养了如意,倒也是个办法。
这时,黎巧巧从车上拿下买回来的东西:“娘,今日生意好,我买了些猪板油和调料回来。晚上咱们炸猪油,剩下的油渣一半给孩子们当零嘴,一半我用来做豆腐油渣丸子。”
话音刚落,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有油渣吃了!有油渣吃了!”
张金花看着黎巧巧手中的猪板油和糖、酱油等东西,嘴上埋怨:“这才赚几个钱,就买这些金贵东西。”
心里却乐开了花。这铁牛媳妇不仅能干,还懂得顾家,比那三个媳妇强多了。
吴铁生激动地向母亲汇报:“娘您是不晓得,巧巧做的豆腐在县城里可抢手了!两板豆腐,不到晌午就卖光了,比豆芽还受欢迎!价格还比豆芽贵不少哩!”
正说着,柳氏也从镇上卖完货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娘,我那边的豆芽和豆腐也早早就卖完了。已经有老主顾预定明天的了。”
张金花听得心花怒放,连声道好。
她望着眼前这两个能干的媳妇,再想想如今病愈后越发懂事的吴铁牛,只觉得老吴家终于有了盼头。
曾几何时,她日夜忧心。
当家的吴多福年事已高,三个儿子又没什么大出息。
大房铁柱懒散,二房铁生憨直,三房铁根狡猾。唯有大孙子藏海读书用功,先生都夸聪明,可读书花费大,家中光景却一年不如一年。
直到铁牛病愈,黎巧巧转了性子,这个家,才仿佛活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