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多功能厅门口,看着一排排已经坐满的椅子,心里踏实了不少。昨晚报名截止的时候,总人数突破了一百人,比他预想的还要多。他低头看了看手表,六点四十五分,比赛正式开始还有十五分钟。
“小王呢?”他问旁边的李师傅。
“刚去检查评分表了。”李师傅一边说,一边调整着桌子上的计时器,“这玩意儿昨天晚上充过电没?”
“充了。”刘好仃拍拍那台设备,“不过你再检查一遍也行。”
他们现在面对的是一场全厂范围内的技能竞赛,涉及玻璃切割、质检、设备操作三个组别。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刘好仃特意安排了监督小组,每组两名成员,负责记录选手表现并及时反馈异常情况。
七点整,灯光亮起,音响里传来开场音乐。虽然不是什么大型舞台,但整个氛围已经拉满了。几个年轻员工甚至带来了手机支架,打算直播比赛过程,被刘好仃一眼就发现了。
“你们这是要上抖音啊?”他走过去笑眯眯地问。
“这不是给大家看嘛,顺便给参赛的兄弟姐妹们加油。”一个小伙子挠头笑道。
“可以。”刘好仃点头,“但别拍评委的脸,人家还得打分呢。”
说完,他走向主控台,那里已经摆好了四块电子屏,分别对应四个监督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一名组长和一名老员工搭档,负责巡视各自片区的比赛情况。
“刘哥,”小王跑过来递给他一份文件,“刚才有个选手问能不能用他自己的测量工具,说是更顺手。”
“不行。”刘好仃毫不犹豫,“所有工具必须统一发放,否则标准就不一样了。”
“明白了。”小王记下这一点,又补充道:“还有一个问题,质检组那边有人问,如果发现瑕疵是原材料的问题,怎么算?”
“那就标注清楚。”刘好仃指着屏幕上的评分细则,“如果是操作失误导致的瑕疵,扣分;如果是材料本身的问题,我们会在复核环节处理。”
小王点点头,转身继续协调其他事务。刘好仃则拿起对讲机,对着各个监督点逐一确认情况。
“一号区准备完毕。”
“二号区已就位。”
“三号区有备用工具,随时可用。”
“四号区……呃,这边有点问题。”
“什么问题?”刘好仃立刻警觉。
“好像有个签名重复了。”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记录表上,有两个名字签在同一个位置。”
刘好仃皱了皱眉:“哪个监督员签的?”
“是赵工。”
他心里咯噔一下。赵工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平时做事也很严谨,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先别声张。”他说,“我一会儿过去看看。”
说话间,比赛正式开始了。选手们迅速进入状态,现场顿时热闹起来。切割机嗡嗡作响,质检员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玻璃表面,设备操作区则是一片紧张有序的节奏。
刘好仃在控制台前站了一会儿,观察着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突然,一声急促的呼叫从对讲机里传来。
“刘哥!三号区出事了!”
他立刻按下通话键:“什么情况?”
“有一个选手用了非指定焊材,被人举报了。”
“谁?”刘好仃皱眉。
“是李伟。”
这个名字他记得,前几天在培训课上还积极提问过。没想到今天就出了问题。
“我去看看。”他说完,抓起外套就往三号区赶。
一路上,他脑子里已经在飞快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不是培训不到位?还是有人故意违规?
赶到现场时,李伟正站在工作台前,脸色不太好。旁边站着另一个选手,手里举着一张标签纸。
“你看,这个编号不对。”那人指着焊材上的标识,“我们的规定里写得很清楚,只能用红色包装的。”
刘好仃接过标签一看,果然,这不是规定的型号。
“李伟,怎么回事?”他语气平静地问。
“我以为差不多就行……”李伟低下头,“我以前都是这么用的。”
“这次不一样。”刘好仃把标签递回去,“我们是要评成绩的,不能靠感觉。”
“我知道错了……”
“警告一次,重新计时。”刘好仃做出决定,“如果你还能完成任务,那就继续;要是觉得太难,也可以退赛。”
李伟咬了咬牙:“我不退。”
刘好仃点点头:“那就好好干。”
处理完这件事,他回到控制台,却发现小王正在翻那份监督记录表。
“刘哥,那个重复签名的事……”小王低声说,“赵工说他只签了一次,可能是别人代签的。”
“谁?”刘好仃问。
“不清楚。”小王摇头,“但他记得自己是在上午十点左右签的,当时旁边没人。”
刘好仃沉思片刻,拿起了笔,在记录本上写下一行字:注意监督员签字真实性,后续加强身份核对机制。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比赛进行到一半,意外接踵而至。先是质检组的一名选手在搬运样品时不小心摔碎了一块成品,紧接着,一台切割机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停转。
“怎么回事?”刘好仃第一时间赶过去。
“线路松动了。”维修组的人蹲在地上检查设备,“可能是上次使用后没关紧。”
“换备用机。”刘好仃果断下令,“受影响的选手补偿五分钟时间。”
维修人员动作麻利,十分钟内就完成了更换。比赛得以继续进行。
到了下午两点,整个赛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各组的比分逐渐拉开,气氛也越来越紧张。刘好仃注意到,有些评委开始频繁讨论,似乎对某些评分产生了分歧。
他当即召集几位主要评审开会。
“大家辛苦了。”他在会议桌上摊开评分细则,“我知道每个人的标准可能会有细微差别,但我们得尽量统一。”
“可是刘哥,”一位评委皱眉说,“有的作品明显有问题,可分数却比一些做得好的还高。”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刘好仃指了指表格,“咱们来一条条核对,看有没有理解偏差。”
经过半小时的梳理,评委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同时,刘好仃也引入了一个临时复核机制,由另一位监督员随机抽查五份作品,重新打分。
这一招很灵,争议立刻少了许多。
临近傍晚,比赛进入尾声。最后一个项目是设备操作组的决赛,两位老将即将对决。
刘好仃站在观众席后排,看着台上专注操作的两人,心里涌上一股莫名的感慨。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一线干活,很少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每个人都拼尽全力,不是为了奖金,而是为了证明自己。
“刘哥。”小王凑过来,“林婉秋发了个建议,关于设备操作模块的评分细则。”
刘好仃接过手机看了一眼,嘴角微微上扬:“她总是想得周到。”
“要不要现在改?”小王问。
“不急。”刘好仃收起手机,“等这场比赛结束了再说。”
他抬头看向台上,那位年长的选手刚刚完成最后一项调试,手指稳稳地按下了确认键。
全场响起掌声。
刘好仃轻轻呼出一口气,心想,这场竞赛总算走上了正轨。
只是,他还没注意到,在角落里,赵工正盯着那份监督记录表,眉头紧锁。
他的签名……
真的只有一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