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第二天一早走进办公室时,手里拎着两袋豆浆和四个包子。他把早餐放在桌上,正准备坐下,小王已经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
“刘哥,海报打印机卡住了,现在还没出第一批。”小王一边喘气一边说,“而且保安那边刚通知,说不能遮挡安全出口标识。”
刘好仃咬了一口包子,含糊地说:“那就在其他地方贴,比如更衣室门口、食堂墙边、车间通道这些地方。”
“问题是……我们一共就印了二十张,全厂有五个车间。”小王愁眉苦脸。
“那就再印。”刘好仃喝了口豆浆,擦了擦嘴,“你去行政组,让他们今晚加班加点赶出来。”
“今晚?”小王瞪大眼睛,“这可是周末。”
“你以为我昨天晚上是去泡吧了吗?”刘好仃翻了个白眼,“快去。”
小王叹了口气,转身出门。临走前还嘀咕了一句:“下次还是让我去搬砖吧。”
刘好仃笑了笑,拿起手机给各个班长发消息,请他们中午午休时段组织人员分头张贴海报。他知道,这个时候不抢时间,等保安巡逻完一圈回来,连门都进不去。
上午十点多,第一批海报终于出炉。刘好仃亲自检查了一遍设计,发现角落里有个小错别字——“技能竞赛”写成了“技熊竞赛”。
“谁做的?!”他在群里吼了一嗓子。
几秒后,一个声音弱弱地回:“是我……我昨晚睡迷糊了。”
“没事。”刘好仃回了个笑脸,“改过来就行,别太紧张。”
大家松了口气,纷纷开始修改。而刘好仃则拿着一张样稿走到厂区里,亲自选了几处显眼的位置。
中午十二点,午休铃一响,各班的小伙子们就像接到任务的特工一样,迅速行动起来。有人负责扶梯子,有人负责贴海报,还有人专门盯着保安方向,一看到巡逻的来了就赶紧喊一声“撤”。
整个过程不到四十分钟,二十张海报就全部贴完了。刘好仃站在食堂门口,看着那些红底黄字的大标题:“技能竞赛火热报名中!奖金+证书+调休一天,等你来战!”
他心里有点激动,也有点忐忑。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参加这种比赛的。尤其是那些干了几十年的老员工,觉得“凭经验吃饭”就够了。
果然,下午刚过一点,他就听到几个老焊工在车间门口议论。
“搞这些玩意儿干嘛?咱们又不是年轻人。”
“就是啊,奖品能值几个钱?”
刘好仃没吱声,只是悄悄走过去,拍了拍其中一个老哥的肩膀:“老李,我记得你当年拿过市里的技术标兵吧?”
老李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那你现在要是上台比一场,谁能赢你?”刘好仃笑眯眯地看着他。
老李没说话,低头抽烟。
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走了。
他知道,光靠一张海报,还不够。
当天傍晚,刘好仃带着小王和几个组长开会,商量怎么把通知单送到每个人手里。
“有些人轮休了,有些人下班就直接走人,怕是看不到公告。”小王说。
“那就双重保障。”刘好仃说,“一组人负责交接班的时候口头传达,另一组人把通知单夹到工资袋里。”
“工资袋?”小王一愣,“人事部可不好惹。”
“那就提前沟通。”刘好仃掏出手机,“我现在就打个电话。”
几分钟后,人事部答应配合。于是当晚,所有人的工资袋里都多了一张彩色的通知单,上面详细列出了比赛项目、报名方式、奖励机制,甚至还有刘好仃亲手写的几句鼓励话: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机会来了,别让它溜走。”
第二天早上,刘好仃刚进厂,就看到有几个年轻员工围在公告栏前讨论。
“这个切割精度得精确到0.5毫米?这也太严了吧?”
“严才好嘛,不然大家都差不多,怎么评高低?”
“我要报质检组,我觉得我眼光准。”
刘好仃听了,嘴角微微上扬。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热情。
中午吃饭时,他看到一位年近五十的老员工,拿着通知单看了半天,最后轻轻叹了口气:“唉,这种事哪轮得上我。”
刘好仃走过去,在他旁边坐下:“怎么不轮得上?你干了三十年,经验比谁都足。”
“我这把年纪了,还能跟年轻人比?”老员工摇头,“再说,我也不懂什么评分标准。”
“不懂没关系。”刘好仃笑着说,“我可以安排专人辅导,一对一教你怎么操作评分系统。”
老员工抬起头,眼神有些迟疑:“真行?”
“当然。”刘好仃点头,“只要你愿意试试,我就给你机会。”
老员工沉默了一会儿,最终把通知单折好,放进了口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比赛内容,刘好仃决定开一场宣讲会。
地点定在厂区多功能厅,时间是周三晚六点半。
“这会不会太晚了?”小王问。
“不会。”刘好仃说,“下班后大家正好可以来听听,顺便吃点夜宵。”
宣讲会当天,刘好仃提前半小时到场,调试投影仪、摆放资料、调整麦克风。他特意换上了干净的工作服,虽然不是西装革履,但也尽量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些。
六点半,陆续有人进来。大部分是年轻人,也有一些抱着观望态度的老员工。
刘好仃站上讲台,清了清嗓子:“各位同事,感谢大家今天抽空来听我说几句废话。”
底下有人笑了。
“我知道很多人对这次比赛有疑问,也有人觉得这是‘走过场’。”刘好仃目光扫过全场,“但我只想说一句话——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孩子问你们:‘爸爸,你在玻璃厂最牛的地方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
现场安静了几秒。
“是‘我干了十几年’吗?还是‘我拿过一次冠军’?”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不是要让大家争名夺利,而是想给你们一个机会,一个让别人记住你名字的机会。”
说完,他打开了ppt,开始讲解比赛规则和评分细则。
为了让内容更生动,他还请来了几位往届优秀员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其中一位老技工站起来,说:“我以前也觉得这些活动没啥意思,后来参加了一次培训,结果学到了新设备的操作技巧,升职加薪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他说完,底下响起一阵掌声。
宣讲会快结束时,刘好仃播放了一段剪辑过的视频,里面是一些过往培训和比赛的画面。画面最后定格在一个曾经参赛的技工身上,他现在已经离职,去了别的城市发展。
刘好仃看着屏幕,心里有些感慨。
他知道,有些人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参加比赛,但他们至少会记得,自己曾有机会站在舞台上,被所有人看见。
宣讲会结束后,报名登记台也在食堂门口搭了起来。
刘好仃亲自坐镇,小王在一旁帮忙整理表格。为了吸引更多人报名,他们还在旁边摆了个小桌子,扫码报名就能送一个定制水杯。
“杯子图案还没确定呢。”小王嘀咕。
“不重要。”刘好仃说,“关键是让人扫码。”
果然,不少人吃完饭路过,看到水杯就停下脚步。
“扫码就能报名?”
“是的。”
“奖金真的有五千块?”
“没错,一等奖五千元现金。”
“那我也报一个试试。”
队伍慢慢排了起来。
刘好仃坐在桌后,看着一个个名字被填进表格,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知道,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筹备,后面肯定还会遇到各种问题。但现在,至少已经有了一批愿意尝试的人。
那天晚上,刘好仃回家的路上,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林婉秋发来的消息:“刘先生,关于竞赛中的设备操作模块,我有几个建议,不知是否方便明天详谈?”
他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嘴角微微扬起。
“明天再说吧。”他轻声说,关掉手机,抬头望向远处的夜空。
星星不多,但有一盏灯,亮着。
那是厂区的灯光,也是希望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