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第六次南巡,视察水务、检查河堤所占用的时间,约莫占据了总时长的一半。
而剩余的时间,他则用于了解民情、整饬吏治,甚至还会微服私访。
世人皆说乾隆是个败家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把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攒下的家底都“霍霍”完了。
不过乾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事后他对臣子们自我反省:朕深感这六次南巡,其作用远不及祖父康熙。
“……”
康熙六下江南,奇闻异事鲜有耳闻,乾隆则不同了,他的那些酒桌上的谈资数不胜数。
当乾隆第六次南巡抵达杭州时,江南民间流传着一则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说,乾隆微服私访之际,在杭州灵隐寺邂逅了一位老和尚。
老和尚手指西湖山水,向乾隆发问:“陛下巡游天下,可知晓这西湖山水究竟是谁家天下?”
乾隆皇帝微微一笑,然后从容答道:“这西湖山水,虽是天地造化之功,但千百年来,
是百姓的辛勤劳作让它更加美丽,是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赋予它的灵魂。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这湖山水,既是天地所赐,更是天下百姓共同呵护的瑰宝。
朕作为一国之君,只是代为守护这片山河,让它得以长存,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共享这大好河山之美。”
老和尚一听双手合十,“吾皇果然有天地之胸怀,实乃百姓之福也。
既然山水有百姓保护,吾皇无需千里奔波。”
乾隆听罢陷入沉思,脑海里全是沿途脸色憔悴的百姓,他们不得不高呼皇上万岁,乾隆心中隐隐作痛。
与老和尚作别,乾隆回到行宫后,挥笔写下“南巡者,非乐游也,实自流放耳”的御笔之句。
这则传说,与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不谋而合,即乾隆不孝敬生身父母,故此流放寻找生父生母。
民间传说乾隆是海宁陈氏之子,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陈家花园,
说他南巡是寻觅亲生父母。还说所谓“效法圣祖”,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当然了,从历史史料来看,乾隆是陈世倌的儿子没有依据。
也许是良心发现。乾隆在最后南巡途中,不断自我反思。
彼时,他在御舟之上,翻阅康熙朝的《河工图说》,只见祖父手绘的黄河堤坝草图旁,批注着“朕亲测水深七尺五寸”等文字。
乾隆读罢,不禁心生惭意,眼神黯淡,双手将祖父的“巡视河工图”轻轻放置龙案上。
心中自责:“朕六次南巡,何曾如圣祖般俯身蹲地,亲自测量水的深度?”
祖父的所作所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乾隆的自惭形秽。
乾隆对自己南巡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
据《清高宗御制诗》所记,此次南巡期间,乾隆共创作了 207 首诗,其中有 37 首提及“劳民”“自省”等内容。
例如,他在镇江金山寺题诗:“物力已伤休更咏,龙艘万斛引悲辛”。
此句中“物力已伤休更咏”,意思是不应再对这类巡游之事大唱赞歌了,
表达了乾隆意识到六次南巡,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财力,致使国家元气大伤。
“龙艘万斛引悲辛”则是感慨那承载帝王的万艘龙舟,所牵引的皆是百姓的悲苦与辛酸。
此时,盛世的宏大排场虽仍历历在目,可衰落的种种迹象已然悄然显现。
“……”
南巡船队继续南下,翌日,天空雨雾蒙蒙,乾隆闲来无事,执意要前往龙井胡公庙巡游。
龙井胡公庙坐落于今杭州市西湖区狮峰山下,乃是祭祀北宋兵部侍郎胡则的庙宇。
胡则是大宋清官,爱民如子。
乾隆欲前往瞻仰胡则的画像,随后在这蒙蒙细雨中游览一番,自有一种别样的情趣。
刘墉紧随皇上身旁,撑着明黄罗伞,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脚步声啪嗒作响。
刚至庙前,便见几个茶农正围着竹筐满面愁容。
原来,筐里的春茶被雨水打湿了,而贡茶的期限眼看就要错过。
听闻皇上驾到,主持方丈赶忙迎上前,双手合十说道:“皇上,这是胡公庙前的十八株御茶树,今春头茬本应今早送进京……”
原来,庙里雇了这些茶农前来采茶,奈何遭遇雨天,茶叶都被打湿了。
这些茶农满心内疚,犹如做错事的孩子,一个个低着头。
乾隆凝视着茶农手中沾着茶渍的粗布帕子,忽然展颜一笑:
“朕瞧着这湿茶反倒更显鲜灵,又何必非得晒干呢?”说着,他弯腰捏起一撮茶叶,指尖染上一抹翠绿。
此刻,他忽然想起前几次南巡时,地方官总是将最好的茶叶积攒起来,等他到来尝鲜。
如此一来,说不定错过了茶叶最佳的炒制时辰。
“来,取锅!”乾隆指着庙前石灶,竟要亲自炒茶。
茶农们听闻,皆惊愕得不知所措,“扑通”跪下磕头道:“皇上金身玉体,哪有亲自掌勺炒茶的道理?”
“无妨。你们暂且歇息一会。马上就炒好。”乾隆来江南几次,已经看会了炒茶。
圣命难违,众人只好递上铁锅。
只见乾隆宽袖一挽,学着老茶农的模样往锅里翻炒。
然而,他的手刚碰到热锅,便“嘶”地一声迅速缩回——茶农们常年炒茶,手掌早已磨出厚厚的茧子,
而乾隆养尊处优,他的手又怎能经受得住这般滚烫?
随从见状,刚欲上前帮忙,乾隆却摆摆手,换了另一只手继续翻炒。
炒到半干之时,他忽然停手,问道:“朕这手艺,怕是要把御茶炒坏了吧?”
乾隆看到茶色黑乎乎的,没那种翠绿精气神,已猜到了七八分。
茶农们哪敢接话,只听他慢悠悠地说道:“既然朕动了手,就当朕品了此茶,这些茶就别送京城了,
留在庙里给百姓和香客尝尝吧,也算朕沾沾龙井的灵气。”
方丈躬身施礼,“多谢皇上赐福,老衲定会把皇恩雨露遍撒佛门圣地。”
谁知乾隆转身刚离去,一直陪伴乾隆左右的浙江巡抚,悄悄将那锅茶收了起来——毕竟是皇帝亲手炒制的茶,即便有些焦糊,那也是稀世珍宝!
后来,这锅茶被供奉在巡抚衙门,成了“御炒龙井”的噱头,引得富商们竞相出天价竞拍。
乾隆大概未曾料到,自己一时兴起想要“体察民情”的举动,最终却沦为地方官捞钱的由头。
“……”
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乾隆望着西湖上的画舫,又忆起前几次南巡时,官员们为了讨他欢心,竟将断桥修建成了“锦桥”的场面,
彼时满湖都漂浮着花灯,夜色中犹如天上的繁星,场景奢靡至极。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袖中尚未写完的诗稿,上面刚题了句“民瘼(疾苦)常萦心”,
然而这一刻,他脚下所踩着的,分明是百姓用汗水和辛劳铺就的巡游之路。
五月的运河,水位逐渐降低,船队返程时,需征调民夫拉纤,否则船只很容易搁浅。
不用乾隆操心,地方官早就征好了纤夫。
乾隆在船舱中,听见岸上民夫拉纤的号子声嘶哑干裂,他忍不住掀起窗帘,只见纤夫们赤着双脚,
踩在碎石之上,脚踝处被芦苇割得鲜血淋漓。
见此情景,乾隆心中大为触动,突然下令停船,并将自己的御膳分发给纤夫。
此时,一个少年纤夫,显然是跟着父亲来的。他啃着白米饭,竟泪流满面地说道:
“我从出生就没吃过这么好的饭。家中如今只剩糠麸度日了。”
经历此事后,乾隆在南巡笔记中写下了极为痛切的话语:朕每至一处,官员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行宫,
百姓必定进献美食,看似君民同乐,实则是在剥削百姓的脂膏。
昔日圣祖南巡,纤夫皆能获取雇佣报酬,如今却强行拉来民夫,且分文不给——朕之过错,比那河患更为严重!”
回京后,乾隆下旨减免江南地区积欠的钱粮共计 280 万石,
然而他却并未停止修建圆明园的“盛世”景区。
当帝王的反思与享乐主义冲突斗争时,历史已然悄然翻开了新的篇章。
“……”
这场持续了四个月之久的南巡,最终以“非常圆满”的乐章落下了帷幕。
但是,民间流传的诸如“拆明陵楠木”、“瘦西湖落水”等传说,却远比官方史书,更为生动鲜活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当龙船在江南的烟雨中缓缓远去,那个曾自诩为“十全老人”的帝王,或许在某一瞬间,已然瞥见了盛世华服之下,裹藏着的破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