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我站在书房窗前,望着满天星辰。白天的训练虽然取得了进展,但离真正的太空种植还差得远。
系统界面在我面前缓缓展开,研发辅助模块的启动提示依旧亮着——需要2000能量值。
“只剩1053了。”我低声自语。
顾柏舟走过来,将一件薄衣披在我肩上:“还在想这事?”
我点点头,把脸贴在他胸口,感受着他身上淡淡的泥土气息和温度,“如果能再快一点就好了。”
他轻声说:“别急,总会找到办法的。”
第二天一早,我就带着几袋灵泉水稻前往镇上。李商人的铺子还没开门,我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不多时,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伙计探出头来,看见是我,赶紧跑进去通报。
很快,李商人亲自迎了出来,脸上带着笑意:“云娘来了?听说你们最近忙得很。”
我把稻米递过去:“这批是刚收的新米,品质比以往更好,能量值产出也高些。”
他接过袋子,随手掂了掂,笑着点头:“好米!不过……你这次来,怕不只是为了卖米吧?”
我也不绕弯子:“我想用这批米换点现钱,尽快启动一项研究。”
他沉吟片刻,忽然压低声音:“你知道吗?最近朝廷在筹备一个‘天外田’的项目,据说是要往天上种东西。”
我心头一震,面上却不动声色:“哦?那和我手里的米有什么关系?”
他笑了笑:“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引荐给负责这个项目的官员,说不定还能合作。”
我思索片刻,最终还是摇头:“我现在只想先把手里这块地稳住,其他的,等有了成果再说。”
他点头,爽快地付了钱,并叮嘱我:“有需要,随时来找我。”
回到村里已是傍晚,我立刻召集了几位核心成员,开始研究《太空作物培育指南》。
这本手册内容庞杂,许多术语我们都看不懂,更别说理解其中的原理了。
“这个叫‘光周期调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林婶皱着眉翻着手中的资料。
“应该是控制光照时间的意思。”我说,“就像我们在地上种田,不同作物需要不同的日照时间。”
“可这上面还提到‘辐射补偿机制’,这是啥?”另一位村民挠头。
我翻开一页,指着一段解释:“这里的‘辐射’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那种有害光线,而是指太阳光的强度和波长变化。我们需要模拟出合适的光照条件,让植物适应太空环境。”
“听起来像是要在黑暗里点灯,还得点得刚刚好。”林婶叹了口气。
“没错。”我点头,“所以我们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轮流研读一部分,互相讲解,确保大家都理解。”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开始了高强度的学习。每个人负责一个章节,晚上聚在一起汇报进度,讨论难点。
有时候,一个参数的理解就能争论半天;有时候,一句话的误读会让我们推翻整个方案。
但大家都没有放弃。
第三天夜里,我翻到手册的最后一页,发现了一段加密文字:
“唯有心与土共鸣者,方能唤醒星之种。”
这句话让我愣住了。
它不像是普通的说明文,更像是某种暗示,又像是一道谜题。
我把它记下来,打算以后慢慢琢磨。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搭建一个“微型生态循环模拟舱”,用来测试作物在太空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系统提供了一个基础模型,但所需材料中有一项叫做“气凝壤”的物质,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怎么办?”林婶看着清单上的名字,“没有这个,实验就做不了。”
我沉思片刻,突然想起系统种子库中曾介绍过一种名为“浮空藤”的植物,它的纤维轻盈且具有极强的保温性能,或许可以一试。
我立刻进入系统,取出一小块浮空藤的纤维,将其剪碎后混合泥土进行试验。
第一次失败了,纤维太粗,土壤结构不稳定。
第二次,我又加了一些细沙,调整比例。
第三次,终于成功做出一块初步可用的模拟基材。
“成了!”林婶兴奋地拍手。
我却没有放松,因为这只是第一步。
第四天,我们开始正式搭建模拟舱。浮空藤在使用过程中释放出微弱的蓝光,像是夜晚的萤火虫。
承安蹲在一旁看得入神,忽然抬头问我:“妈妈,它是不是会飞?”
我一怔,低头看他:“你怎么知道它会飞?”
他眨眨眼:“因为它发光,而且轻轻的,风一吹就飘起来了。”
我心中一动。
也许,这根藤蔓真的不仅仅是材料那么简单。
也许,它藏着我们还未发现的秘密。
而这个秘密,或许正通往那片未知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