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那个杀夫的女人刑场被改判徒刑,痛哭一场之后竟然自己撞死在刽子手的刀上。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禹州。
当时在场的人无不震撼。
明晏在院中踱步,看着沈繁星从屋中出来,上前问道:“施施如何?”
沈繁星道:“吓到了,惊惧之下气血凝滞,伤了神,需要静养。”
明晏担忧道:“她想救张锦娘,好不容易成功了,谁知她会自尽在刑场,施施第一次看到这样血腥的场面,肯定心里接受不了。”
沈繁星叹气道:“施娘子为了这事奔走几日,不然那日刑场不会有那么多百姓去,如今一切成梦幻泡影,肯定难过。”
“我不明白,明明可以活下来了,她为何还要寻死?”
一直在一旁安安静静的毕襄道:“张氏死前说了句话。”
明晏当时只能看到张锦娘的背影,并不知道她说了什么。
毕襄道:“我事后问过离得近的差役,她说的是,活着好累。”
沈繁星惋惜道:“她连死都不怕,怎么还怕活着?徒刑七年,七年之后重新做人不好吗?还这么年轻。”
毕襄停顿片刻,道:“她在死之前,眼神看向人群,我顺着看了过去,是一个小孩儿,眼里是害怕,事后我去打听了,那个小孩儿,是她的孩子。”
明晏和沈繁星瞬间觉得心凉。
被自己保护着的孩子惧怕,难怪她毫无求生意志。
沈繁星沉默后道:“生死有命,或许对张锦娘来说,死是一种解脱,咱们帮不了一个一心求死的人。”
明晏走到树下石桌旁坐下,低着头什么也没说。
明绪南上前蹲在她面前,安慰道:“小姑姑,你别难过。”
明晏看着他,“你在京中那么久,知不知道哪家夫妻相处不好的?”
明绪南道:“那可多了去了,大多都是家族联姻盲婚哑嫁,成亲之后看不对眼的多的是,好多贵公子们都是几房小妾,还在外室,只是到底是贵族,我还没听说有动手打结发妻子的,打小妾的有。”
明晏冷道:“既然不喜,何必要成亲,”
明绪南道:“为了利益啊,贵族之间一向如此。”
“没有感情在一起,相看两相厌,余生怎么熬?”
明绪南叹气道:“很多都是貌合神离,在家可能话也不说几句,或者遇见就吵闹的,不然也不会养出那么多的纨绔。”
明晏听着他的话,心中悲凉。
冷着眼警告道:“你是跟着我长大的,你若是以后敢欺辱你的妻子,我第一个砍了你!”
明绪南忙摆手道:“小姑姑这是说哪里话,真到那时候用不着您砍,我父王先打死我。”
“哼。”
明绪南挨骂挨得莫名其妙,委屈道:“小姑姑,天下这么多人您管不过来,有些人自己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你帮了她,她还嫌你多管闲事。”
想起自己之前的遭遇,痛心疾首道:“之前在京城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新婚妇人哭着说他夫婿在青楼,我一时发善心帮她将人拎了出来,您猜怎么着?后面她和他那夫婿一起,说我仗势欺人,殴打官员之子,我挨了皇祖父训斥,在家禁足思过,您说,我这不是无妄之灾吗?”
“所以你觉得任其发展,这种事就不管了?今日你也听到了,有多少在夫家受委屈的女子?女子身材较男子娇小,力气也小的多,天底下不都是你小姑姑我这种英勇无敌的女人。若是真打起来,就如那张锦娘一样,毫无还手之力。”
明绪南道:“侄儿不是说不管,只是说咱们一个个的管不过来,我的意思是,您若是想管,不如想想怎么调整律法,把欺辱殴打妻子这事写进律法里,没个东西压着,那些男人狗改不了吃屎不会顾忌。”
沈繁星道:“那会不会那些男人受了罚之后回家变本加厉呢?”
明绪南道:“如果猖狂到这地步,就鼓励和离呗,到时候夫家财产分一分,她们自己也能立世。小姑姑,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时候还是要靠她们自己的勇气,咱们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个保护伞,让真正想闯出来的人有法可靠,不至于如张锦娘一般,毫无生路。”
明晏惊讶看着条理清晰的明绪南,“你怎么,变了这么多?”
明绪南晒得黝黑的脸露出大白牙,“我去看了那么多地方,和那么多百姓聊过,自然知道百姓们想的什么,律法如同一束阳光,地面虽有遮挡之处,可是只要人努力站出来,或者等待阳光移动,总有被照耀的机会,我觉得,只要不让她们觉得天空灰暗,心里总还是有个念头。”
明晏认真听着他说话,心里颇有些自豪。
抬手搭上他的肩,“你真是长大了,五哥看到你如今的样子肯定很高兴。”
明绪南不好意思馒头,笑出傻气。
明晏道:“你的想法很好,不如再好好想想,写个章程出来,看看这事如何实施才好,到时候我让人捎回京城去。”
明绪南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我这就去办。”
明晏拉住他,“你叫上施主事一起,给她找些事做,以免她胡思乱想。”
“是,侄儿明白。”
明晏看着明绪南跑走的背影,有些欣慰。
沈繁星也看着他,“世子比在边关的时候看着更成熟了。”
“毕竟长了年纪,又看了这么多,再不成熟些,脑子就白长了。”
沈繁星道:“怪不得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世子这一路可比在京中成长迅速。”
明晏笑道:“读万卷书也很重要,这样才能在眼里看到时对书中有同样的感悟。”
沈繁星听得云里雾里,转头问一旁的毕襄,“毕郎君,是这样吗?你读了那么多书,看到书里写的东西会有同样的感悟吗?”
毕襄道:“书中还是不如亲见来得震撼,看书时许是要很久才能理解,可真实见了,就在脑子里印上,忘不掉了。”
沈繁星笑道:“听起来很神奇,早知道我也多读点儿书。”
明晏笑笑不说话,沉闷的心情缓和了些。
不知想到什么,沈繁星道:“穆相也读了那么多书,可他好像也没去过多少地方,这样看来,还是不如殿下你见多识广。”
明晏神思飞走。
若有机会,他应该也是愿意四处走走看看的。
“穆相公务繁忙,自然脱不开身,可他少时也时常游历,不是死读书的呆子,很多事情都知道。”
毕襄看了明晏一眼,又收回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