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城市仍笼罩在一层淡蓝的晨雾中,李雪菲却已醒来。
她站在窗边,看着天色从深灰慢慢转为明亮。昨夜,她几乎未眠。
脑海里不断回响着林湛昨日在会议室里的话——他的信任,他的退让,他的等待。
他没有强求,却也没有隐藏情感。
而她,站在这段过往与未来之间,只觉得肩上越来越重。
她坐回床边,打开平板电脑,重新审视林湛提交的基金项目资料。每一项指标、合作模型都精准落在她关心的赛道,但越是专业合理,她越不敢轻易答应。
因为她知道,一旦答应,意味着她要承担的不只是事业责任,还有对自己情感立场的重新厘定。
她合上电脑,走向厨房,为自己煮了一份简单的早餐。热牛奶、吐司、煎蛋,味道寡淡,但她还是吃得很认真。
“这一天至少要从理智开始。”她低声对自己说。
七点整,她走进公司。
整栋楼还没开灯,只有她办公室的感应灯自动亮起。她泡了一杯清茶,坐在办公桌前,拿出纸笔,一页页写下对基金的评估意见。
她不仅列了林湛的优势,还细致标注了合作后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媒体风向、投资人态度、团队对其身份的接受度。
八点半,财务总监来递交一份审计报告时,看到她已经坐在会议桌前核算数据,忍不住感叹:“李总,这么早?”
“今天脑子清醒。”她答得简单。
九点,唐浩走进来,一见她就惊讶地挑眉:“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没睡好。”她答。
唐浩将一叠新项目简报放到她桌上,迟疑片刻:“昨晚那件事……你怎么想的?”
李雪菲没立刻作答,只是将视线落在窗外。
窗外的天已完全亮起,街道车流初显,一切正在恢复喧嚣。
良久,她才轻声说:“其实我不是害怕合作。”
“那你在顾虑什么?”
“我在顾虑我会不会把未痊愈的伤口,再次暴露在一个旧的变量里。”
唐浩微微皱眉:“可林湛已经给足了空间。他甚至愿意做匿名合伙人。”
“我知道。”
她看着他,声音依旧平静:“所以我才更需要停一停。不是因为我在逃避,而是我真的还没准备好。”
“你怕情绪影响理性?”
“我怕情绪毁了理性。”她低声说。
唐浩叹了口气,没再劝,只点了点头:“我理解。但机会不是总在原地等。”
“所以我不会让它等太久。”她淡淡一笑。
中午,她拨通了林湛的电话。
“合作我会认真考虑,但暂时不签。”
林湛在那头沉默几秒,随后温和应道:“可以。你决定的那天,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在。”
“谢谢。”她轻声说。
挂断电话后,她松了一口气。
这一通电话,让她心底那个一直惴惴不安的声音,终于安静下来。
她不是拖延,也不是逃避。
而是她终于学会,在还没有完全认清自己之前,不轻易许诺,不贸然投入。
下午,她回到会议室,亲自参与核心团队对接会,逐条审视每一项业务调整。她不想自己陷入情绪的漩涡,唯有工作,能让她保持理性和清醒。
她在白板上手绘出一条产业链路线图,逐点标注团队的下一轮技术路径,并针对资本接入节点设立三个优先原则。她的声音坚定,逻辑清晰。
几个高管会后低声议论:“她今天状态特别好。”
“那是因为她终于放下一件沉重的事。”
傍晚六点,公司逐渐安静下来。
李雪菲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忽然意识到,她这一整天,没有想起沈君泽一次。
这一刻,她终于明白:她真的正在走出那段过去,而不是只是在原地缝补伤口。
而林湛的出现,不是干扰,也许只是提醒她——她可以选择一条新的路,但前提,是她真的愿意迈出去。
只是今天,她还没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