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明第一集团军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参谋部,又由参谋部传到了郑清璿这儿,郑清璿站在地图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合肥之战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首先出乎意料的是清军在巢县的布局,这儿清军居然留下了一部分八旗主力而没有将全部的八旗主力调回东北。这让郑清璿不由得担心朝鲜半岛的“瀛人军团”能否在正面对抗清军真正的主力与沙俄的联军并为明军拖延半年的时间。
其次便是伞兵们的战斗意志远超郑清璿的想象,他们即便是减员率到了近乎一半也还是坚持战斗,这让郑清璿想到了原本历史线中索姆河战役中的德军减员率近 100% 仍未全线崩溃。
郑清璿的思绪被慕容柔嘉的话语打断,“少爷,法国向我们发来了最后通牒:立刻停止对清国的军事行动,否则视为宣战。”
郑清璿将慕容柔嘉递到自己手中的电报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既然他们那么想要战争就让他们开战吧!我倒要看看,他们是否真敢为了清廷这条将死的老狗与我们开战。”
慕容柔嘉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开口道:\"少爷,法国使馆已经开始疏散侨民了。\"
郑清璿轻笑一声:\"让他们滚,我倒要看看法国佬敢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掺和进来。\"他的目光重新落在地图上,手指在合肥和南京之间来回移动,\"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拿下合肥,形成对黄州的包围网,瀛人或许撑不住多久,我们必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
3月23日,距离托洛茨基将指挥部搬到汉城已经过去整整两天的时间,这两天里他坚持与士兵同吃同住与他们一同在汉江修筑防线以抵御即将到来的清俄联军的大规模进攻,而他甚至能够看到汉江以北那些沙皇最忠诚的哥萨克骑兵那明晃晃的马刀。
托洛茨基站在汉江边的临时指挥所内,透过望远镜观察着北岸的动静。远处的旷野上,哥萨克骑兵的身影时隐时现,他们正在试探\"瀛人军团\"的防线。一名政委匆匆跑来,递上一份电报。
“先生,根据锦衣卫的情报:清军主力已经到达了京师,最快两天半就能到达。”政委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们至少有三十万人。”
托洛茨基放下望远镜,眉头紧锁。三十万大军的压力让他感到窒息,但他的声音依然沉稳:\"告诉同志们,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们都必须坚持到哪怕最后一人。\"
政委向托洛茨基敬了一个军礼后快步离开了临时指挥所,托洛茨基知道这件事很困难,他要面对的是整个清帝国的绝对主力而不是那些泛泛之辈,与此同时还要加上对沙皇最忠诚的五个哥萨克骑兵师。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消息,他们得到的整个瀛洲的工业支持,这足够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倾泄出足够的炮弹来让那些企图用生命来换阵地的敌人付出代价。而对马岛上修建的机场又能够在一个小时内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军支援。
******
3月23日明第一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与明第一伞兵师的第二团第一连在铜炀镇会师,铜陵镇的街道上,伞兵们疲惫的身影与第一集团军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伞兵们的军装上沾满泥土和血迹,眼神中是藏不住的疲惫,毕竟他们才从清军的手中夺下合肥没有几天,他们需要休整。
第二团的伞兵们算是幸运的,因为其他团的伞兵们还在合肥苦苦坚守。
但这也代表着明军已经完成了初期的作战任务,大批重型装备与明军将会犹如病毒一般彻底锁死这个由徐州至黄州的铁路枢纽,而清军的黄州部队将会被明军包围在这个包围网中无处可逃。
明第二集团军在持续了三日的炮轰后总算是得到了渡江的命令,不过这场登陆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登陆,因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清军位于堡垒后方的敢于开火的火炮将会被轰炸机点对点摧毁,而那些装备了大量马克沁机枪的江北堡垒也会被重炮火力轰得抬不起头。
明军的登陆舰在江面上排成整齐的队列,炮火的轰鸣声中,第一批登陆部队已经踏上了北岸。清军的机枪火力点被压制得死死的,只能偶尔打出几发子弹,却也无法阻挡明军登陆的步伐。随着工兵搭建渡江桥梁的完成,一辆辆“铁牛”坦克自江南第一次驶上了江北的土地。
坦克履带碾过江北的泥土,发出沉闷的轰鸣。第一辆\"铁牛\"刚驶上岸,一发迫击炮弹就在不远处爆炸,泥土飞溅。这些钢铁巨兽将彻底撕碎清军位于堡垒内安装的“75小姐”并为他们身后的步兵撕开一条道路。
坦克群在工兵的掩护下向前推进,履带碾过战壕和铁丝网,将清军精心构筑的防线碾成废墟。突然,一发炮弹从侧翼呼啸而来,正中一辆\"铁牛\"的侧装甲。炮弹被倾斜装甲弹开,爆炸在距离坦克不远处的沙地发生了爆炸。
坦克群迅速调整阵型,将炮塔转向炮击来源的方向。原来是一门被巧妙伪装在废弃民房中的75毫米野战炮。几发炮弹呼啸而出,那座民房瞬间化为碎片,里面的清军炮兵连同他们的火炮一起被炸得粉碎。